每日經濟新聞 2022-10-03 20:58:42
每經(jing)編(bian)輯|段(duan)煉
據央視(shi)新(xin)聞,當地時間10月3日,在瑞典(dian)首都斯(si)德(de)哥爾摩卡(ka)羅(luo)琳醫(yi)學(xue)院,諾貝爾獎委(wei)員會總(zong)秘書長(chang)托馬斯(si)·佩爾曼宣布,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斯萬特·帕博(Svante P??bo),以表彰他在“關于已滅絕人類基因組和人類進化的發現 ”方面的貢獻。
圖(tu)片來源:諾貝爾(er)獎官(guan)網
斯萬(wan)特·帕博(Svante P??bo),1955年4月20日出(chu)生(sheng),瑞典生(sheng)物學(xue)家(jia)、進化遺傳學(xue)專家(jia)。他將獲(huo)得1000萬瑞(rui)典克朗(約合642萬元(yuan)人(ren)民(min)幣)的獎金。
2022年諾貝爾生理(li)學或醫學獎得主斯(si)萬特(te)·帕博(bo)究竟是誰?
據諾貝(bei)爾獎官網(wang)介紹,遺傳學家斯(si)(si)萬特·帕(pa)博(bo)于(yu)1955年(nian)4月20日生于(yu)瑞典斯(si)(si)德哥爾摩(mo)。
據財聯(lian)社,現年(nian)67歲的(de)(de)帕博(bo)自1997年(nian)起擔(dan)任德國萊比錫馬(ma)克(ke)斯(si)·普(pu)朗(lang)克(ke)進化人(ren)類(lei)學(xue)研究(jiu)所所長,同(tong)時也(ye)是(shi)倫敦(dun)自然歷(li)史博(bo)物館的(de)(de)榮(rong)譽研究(jiu)員,著有科學(xue)書(shu)籍/自傳《尼安德特(te)人(ren):尋找失落(luo)的(de)(de)基因組(zu)》。
值得(de)一提的(de)是(shi),帕博的父親是蘇恩·伯格斯特龍(198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圖(tu)片來源:維(wei)基百科(財聯社)
據(ju)中新(xin)網,美國有線電視(shi)新(xin)聞網(CNN)報道稱,諾獎委員會表(biao)示,瑞典遺傳學(xue)家斯萬特(te)·帕博“完成了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他對尼(ni)安德(de)特(te)人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發現智人與尼(ni)安德(de)特(te)人異(yi)種交配”。
2010年,斯(si)萬特(te)·帕博首創了(le)(le)從尼(ni)安德特(te)人的骨頭中提(ti)取、測序和分析古DNA的方法。報(bao)道稱,多虧了(le)(le)他的貢獻,科學家們可以將尼(ni)安德特(te)人的基因組與當今人類的基因記錄進行比(bi)較(jiao)。
據界面新(xin)聞,“我們(men)來自哪(na)里,我們(men)與(yu)先人(ren)(ren)有什么關系?是(shi)什么讓智人(ren)(ren)與(yu)其他(ta)人(ren)(ren)類不同?”——對自身起源(yuan)的興趣貫穿著人(ren)(ren)類發(fa)展的歷史。諾(nuo)貝爾(er)獎官網介紹, 斯萬特(te)·帕博的開創性研究(jiu)催生(sheng)了(le)“古基因組學”這一全新學科,通過(guo)揭示所有現存人類(lei)與已(yi)滅絕(jue)的古人類(lei)之間的遺傳(chuan)差(cha)異,為探(tan)索以(yi)上問(wen)題奠定了(le)基礎 。
此前,智人(ren)(ren)與已(yi)(yi)知最近、但已(yi)(yi)滅絕的(de)(de)親(qin)屬尼安(an)德(de)特(te)(te)人(ren)(ren)在歐亞大(da)陸(lu)的(de)(de)大(da)部分地區共存了數萬年(nian)。而智人(ren)(ren)與尼安(an)德(de)特(te)(te)人(ren)(ren)之間有著怎樣的(de)(de)關系,答(da)案可能源于對古代標(biao)本中回收的(de)(de)基因組DNA的(de)(de)測序(xu)結果。
斯萬特(te)·帕博憑(ping)借精巧(qiao)的方法,從一塊4萬年前的骨頭中測得了一個線粒體DNA區域的序列。由(you)此,我們第一次獲得(de)了來自(zi)已滅絕親屬的序(xu)列(lie)。結果顯示,與當代人類和黑猩猩相比,尼安德特人在基因上是不同的。
隨(sui)后,斯萬特(te)·帕(pa)博與他的(de)團隊(dui)不斷改進從古骨(gu)遺骸(hai)中分(fen)(fen)離和(he)分(fen)(fen)析(xi)(xi)DNA的(de)方法,還(huan)聘請(qing)了(le)幾位(wei)具(ju)有群(qun)體遺傳學和(he)高級序(xu)列分(fen)(fen)析(xi)(xi)專(zhuan)業知識的(de)關鍵合作者(zhe)。2010年(nian),斯萬特(te)·帕(pa)博團隊(dui)發表了(le)第一個尼安德特(te)人基因組序(xu)列。比較分(fen)(fen)析(xi)(xi)表明,尼安德特人和最近的共同祖先智人生活在大約80萬年前。
基(ji)于此,斯萬特·帕博和同事進(jin)一步調(diao)查尼(ni)安德特人與來自世界(jie)不(bu)同地區的現代人類之(zhi)間(jian)的關系。比較分析(xi)表明,相比來自非洲的當代人類基因序列,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與來自歐洲或亞洲的當代人類序列更相似。這意味著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在他們數千年的(de)共存期(qi)間進行(xing)了雜交。在具有歐洲或亞洲血統的現代人類中,大約1-4%的基因組來自尼安德特人。
此外,2008年,斯(si)萬特·帕博團隊(dui)對一塊4萬年前的(de)手指骨碎(sui)片(pian)進(jin)行DNA測序,這一碎(sui)片(pian)在(zai)西伯利亞南部的(de)丹(dan)尼索(suo)(suo)瓦洞穴中被發(fa)(fa)現(xian),結果發(fa)(fa)現(xian)了一種(zhong)以前不為人(ren)知的(de)人(ren)類(lei),它被命名為丹(dan)尼索(suo)(suo)瓦人(ren)。與來自世(shi)界不同地(di)區的(de)當代人(ren)類(lei)的(de)序列比(bi)較表(biao)明,丹(dan)尼索(suo)(suo)瓦和(he)智(zhi)人(ren)之間也(ye)發(fa)(fa)生了基(ji)因流動。這種關系首次出現在美拉尼西亞和東南亞其他地區的人群中,那里的個體攜帶高達6%的丹尼索瓦DNA。
諾(nuo)貝爾(er)獎官網介紹,基于斯萬特·帕博的發現(xian),現(xian)在了(le)解到來自已(yi)滅絕親屬的古老基因(yin)序列會影響當今人類(lei)的生理機能。例如,EPAS1基因的丹尼索瓦版本賦予了在高海拔地區生存的優勢,并且在當今的藏人中很常見。再如,尼安德特人基因影響著我們對不同類型感染的免疫反應。斯萬(wan)特·帕博的(de)開創性工作確定了(le)智人與我們最近的(de)已(yi)滅絕親屬之(zhi)間的(de)遺傳(chuan)差異。今后,相關(guan)領(ling)域的(de)研究(jiu)將側(ce)重(zhong)于分析這些差異的(de)功能影響,最終目標是解釋“是什么讓我們成為獨特的人類”。
諾貝(bei)爾生理(li)學(xue)或(huo)醫學(xue)獎于1901年(nian)首(shou)次頒(ban)發(fa)。截(jie)至2021年(nian),累計頒(ban)發(fa)了112次。以下為近10年(nian)諾貝(bei)爾生理(li)學(xue)或(huo)醫學(xue)獎得主及其(qi)成就(jiu):
2021年, 美國科學家戴(dai)維(wei)?朱利葉(xie)斯和阿(a)德姆(mu)?帕塔(ta)普蒂(di)安因(yin)在發現(xian)溫度與觸碰(peng)“感受器(qi)”方面所做出的(de)貢獻,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20年, 美國科(ke)學家(jia)(jia)哈維?阿爾(er)特、查(cha)爾(er)斯(si)?賴斯(si)以及英國科(ke)學家(jia)(jia)邁克爾(er)?霍(huo)頓(dun),因在發現丙型肝炎病毒(du)方(fang)面所做出的貢獻,分(fen)享諾(nuo)貝爾(er)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9年, 美國(guo)科(ke)學(xue)家(jia)威廉(lian)?凱林、格雷格?塞門扎以及英國(guo)科(ke)學(xue)家(jia)彼得?拉特克利(li)夫,因在“發現細胞如何感知(zhi)和適應氧氣(qi)供應”方面所(suo)做出的(de)貢(gong)獻獲獎。
2018年(nian), 美(mei)國(guo)科學(xue)家(jia)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ben)科學(xue)家(jia)本(ben)庶佑因“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癥的療法(fa)”方面的貢獻,榮獲(huo)諾貝爾生理學(xue)或醫學(xue)獎。
2017年(nian), 美國科學(xue)家杰弗里?霍爾(er)(er)、邁(mai)(mai)克爾(er)(er)?羅斯(si)巴(ba)什和邁(mai)(mai)克爾(er)(er)?揚(yang)因(yin)解釋了許多動植(zhi)物和人類是(shi)如何讓生(sheng)物節律(lv)適應(ying)隨地球自轉而來(lai)的(de)晝夜變換的(de),獲(huo)得諾貝(bei)爾(er)(er)生(sheng)理學(xue)或(huo)醫學(xue)獎。
2016年, 日(ri)本分子細胞生物(wu)學(xue)家大隅良(liang)典(dian)因(yin)發現細胞自噬的機制,榮獲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xue)或(huo)醫學(xue)獎(jiang)。
屠(tu)呦(you)呦(you) 圖片來源(yuan):視覺中(zhong)國(guo)
2015年,中國(guo)科學家屠呦(you)呦(you)因為(wei)“中藥和(he)中西藥結(jie)合研究提(ti)出(chu)了青蒿(hao)素(su)和(he)雙氫青蒿(hao)素(su)的療法”獲得諾(nuo)貝爾生(sheng)理學或(huo)醫(yi)學獎 ;同時,愛爾蘭科學(xue)家威廉?坎貝(bei)爾和日本科學(xue)家大村(cun)智因(yin)“發現(xian)對一種由蛔(hui)蟲寄生病(bing)引發的(de)(de)感染采取了新的(de)(de)療法”同獲(huo)該獎。
2014年, 英國(guo)科學(xue)家約翰?奧(ao)基夫和挪(nuo)威兩(liang)位科學(xue)家愛德華?莫(mo)索爾和梅?布萊特(te)?莫(mo)索爾因(yin)“發現構成大腦定(ding)位系統的細胞(bao)”獲得諾貝爾生理學(xue)或醫學(xue)獎。
2013年, 美(mei)國(guo)科(ke)(ke)學(xue)家(jia)詹(zhan)姆斯(si)?E?羅斯(si)曼(man)和蘭迪-W。謝克(ke)曼(man),以及德(de)國(guo)科(ke)(ke)學(xue)家(jia)托馬斯(si)-C。蘇(su)德(de)霍夫因“在細(xi)胞內運輸(shu)系(xi)統領域的新發(fa)現(xian),三人發(fa)現(xian)了細(xi)胞囊泡交通(tong)的運行(xing)與(yu)調節機制”獲得(de)諾貝爾生理學(xue)或醫學(xue)獎(jiang)。
2012年, 英國科學(xue)家約翰?格登爵士和日本科學(xue)家山中伸(shen)彌因(yin)“發現成(cheng)熟細胞可(ke)被(bei)重(zhong)寫成(cheng)多功能細胞”獲得(de)諾貝爾生理學(xue)或醫學(xue)獎。
據諾貝爾(er)獎(jiang)(jiang)官網(wang)消(xiao)息,2022年諾貝爾(er)獎(jiang)(jiang)將于10月(yue)3日至10日陸續公布。
諾貝爾(er)(er)(er)(er)基金會(hui)還決定邀請2022年諾貝爾(er)(er)(er)(er)獎(jiang)(jiang)獲得者與2020年、2021年的獲獎(jiang)(jiang)者一起參加(jia)12月在瑞典(dian)斯(si)德哥(ge)(ge)爾(er)(er)(er)(er)摩舉(ju)(ju)行(xing)的諾貝爾(er)(er)(er)(er)獎(jiang)(jiang)頒獎(jiang)(jiang)周活動。據悉,頒獎(jiang)(jiang)典(dian)禮計劃在斯(si)德哥(ge)(ge)爾(er)(er)(er)(er)摩音樂廳(ting)舉(ju)(ju)行(xing),斯(si)德哥(ge)(ge)爾(er)(er)(er)(er)摩市(shi)政(zheng)廳(ting)將舉(ju)(ju)行(xing)宴(yan)會(hui)。
各獎(jiang)項的頒布(bu)時間如下:
10月(yue)3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
10月4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10月5日(ri),諾貝爾化學獎公布;
10月6日,諾貝爾文學獎公布。
據悉,每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往往安排在12月10日舉行,這(zhe)一天是瑞典(dian)化學家(jia)和發明家(jia)諾(nuo)貝(bei)爾的逝世紀念日。
編輯|段(duan)煉 杜(du)恒峰
校對|盧祥勇
每日經濟(ji)新(xin)聞(wen)(wen)綜合自(zi)央視(shi)新(xin)聞(wen)(wen)、諾貝爾獎官網、中新(xin)網、財(cai)聯社、界面新(xin)聞(wen)(wen)、紅星新(xin)聞(wen)(wen)、公開資料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she)授權,嚴禁(jin)轉載或(huo)鏡像,違者(zhe)必究。
讀者熱(re)線(xian):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gao)酬。如您(nin)(nin)不希望(wang)作品出現在本站(zhan),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nin)(nin)的(de)作品。
歡迎關注每(mei)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