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2-01 21:08:07
每(mei)經編輯|李澤(ze)東(dong)
據華山感染微信號消息,12月1日,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文宏教授團隊發文,針對目前民眾對于疫苗關心的7大問題,通過團隊開展的系列疫苗科學研究,結合國際多方數據,為大家提供盡可能全面的科學解答。并稱“走出疫情的前景越來越清晰”。
內容如下:
人類(lei)與自(zi)然(ran)界(jie)的斗爭中再次(ci)迎(ying)來了曙光。這次(ci)人類(lei)走出疫情(qing)的最終(zhong)勝利將會與人類(lei)戰勝天花(hua)、流感、脊髓灰質炎(yan)有同等(deng)偉大的意(yi)義。
但是,目(mu)前我們并未(wei)完全(quan)取得最后的(de)勝利,因為我們始終有(you)放心不(bu)下(xia)的(de)地方(fang)。那就是即(ji)便病毒毒力再(zai)弱(ruo),在短期內還會對脆弱(ruo)人(ren)群(qun)造成損害。全(quan)球所有(you)走(zou)出疫(yi)情(qing)的(de)國家,在老齡化人(ren)群(qun)的(de)保護方(fang)面都(dou)達(da)成了共識,高(gao)齡與有(you)基(ji)礎疾病者需要注射疫(yi)苗(miao)以應對可能的(de)流行。普遍(bian)的(de)疫(yi)苗(miao)接種(zhong)與加強針(zhen)接種(zhong),加上(shang)及時(shi)有(you)效的(de)重癥患者救治,將是我們下(xia)階段的(de)工(gong)作重點與挑戰。
但是(shi)相信很多(duo)人都會有如(ru)下(xia)疑問:打(da)了(le)疫(yi)苗(miao)(miao)為(wei)何仍然(ran)會感(gan)(gan)染(ran)?打(da)了(le)疫(yi)苗(miao)(miao)感(gan)(gan)染(ran)是(shi)否(fou)意味著疫(yi)苗(miao)(miao)無效?我們為(wei)什么要打(da)第三針疫(yi)苗(miao)(miao)?打(da)了(le)第三針抗體水平遲早(zao)也要消退,那(nei)還有保(bao)護作用嗎?
疑問就應該用科學的數據回答,質疑則應該以循證證據佐證。為了回答上述問題,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病學科團隊自新冠疫情以(yi)來,聯合(he)多個(ge)合(he)作單位(wei),根據我國注射滅活疫苗(miao)(miao)為(wei)主(zhu)的(de)(de)基(ji)本情況,開展了系(xi)列(lie)科學研(yan)究(jiu),針對目前(qian)民眾對于疫苗(miao)(miao)關心的(de)(de)7大問題,通過(guo)團隊開展的(de)(de)系(xi)列(lie)疫苗(miao)(miao)科學研(yan)究(jiu),結合(he)國際(ji)多方數據,希(xi)望能為(wei)大家提(ti)供盡可能全(quan)面的(de)(de)科學解(jie)答。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個疑問,當我接種了新冠疫苗后,保護力可以持續多久呢?如果新冠疫苗有用,那為什么我一直聽說接種了疫苗仍然會發生感染的情況呢?新冠疫苗預防病毒感染的能力能持續多久?
多項研究已經證實,在接種無論2針還是3針疫苗后,接種早期(也就是28天內),用于預防感染的病毒中和抗體都會提升。其中,加強(qiang)針(zhen)對于中和抗(kang)體(ti)的提(ti)升(sheng)有著(zhu)極(ji)其顯著(zhu)的作(zuo)用,只(zhi)有通過加強(qiang)針(zhen)(滅活疫(yi)苗(miao)的第三針(zhen))的接種才能達到較高的中和抗(kang)體(ti)水(shui)平,以(yi)應(ying)對病毒(du)的免疫(yi)逃避。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身體里的中和抗體滴度會逐漸衰減,而這一衰減過程通常在接種疫苗6個月后較為顯著(1)。隨著中(zhong)和(he)抗體滴度(du)的(de)(de)逐漸下降(jiang),人體預防病(bing)毒感染的(de)(de)能力也就逐漸減弱。因此(ci),會出(chu)現疫苗接(jie)種后仍然再次感染的(de)(de)現象。
那么,我們如何減慢抗體衰減的速度呢?華山感染團隊的研究證實(2, 3),第三針加強針(無論是同源還是異源)接種6個月后的抗體滴度顯著高于2針滅活疫苗6個月后的水平。因此,第三針加強接種可有效提升身體內的中和抗體滴度,增加我們預防感染的能力。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一定要先理解一個概念,即通常所說的新冠疫苗保護力包括2個方面,即1.預防感染 2.預防重癥及死亡。
無論哪種接種策略,中和抗體滴度終究會逐漸降低,使得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逐漸增高。但這是不是說明打疫苗沒有用呢?其實不然,這個時候,新冠疫苗的第二個關鍵作用,即預防重癥,也會體現出來。
預防重癥的前提是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導致重癥,那對于大家非常關心的兒童和老人,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癥率如何呢?
自香港今年疫情以來,總死亡人數1萬余人,在≤11歲的兒童中,共死亡10人 (病死率0.006%)。在奧密克戎目前流行的背景下,依據香港的數據顯示,兒童的病死率很低(4)。
我們再來看下今年3-4月份上海發生奧密克戎新冠流行期間,華山感染團隊系統性觀察老年人重癥率與疫苗接種對重癥保護率數據。針對上海奧密克戎感染者的一項研究發現,老年人新冠肺炎重癥率相對健康人更高,2針全程初免或第三針加強相較于未接種疫苗或注射一針疫苗可將老年人重癥風險概率降低76%(5)。
香港數據也提示,接種2針疫苗和第三針(無論是滅活還是其他疫苗)加強針患者病死率分別降低約12倍和32倍(6)。國務院聯防聯控發布會中,王福生院士援引了一組數據,注射疫苗的人群,由普通型及普通型以下新冠發展為重癥的風險極低,對于完成全程接種和加強接種的60歲以上感染者,進展為重癥的風險分別降低89%和95%(7)。
香港大學醫(yi)學院金冬雁教授(shou)近期撰(zhuan)文(wen)也指出,美(mei)國(guo)新冠死(si)亡率比(bi)英國(guo)、德國(guo)均要高,原因在(zai)于(yu)美(mei)國(guo)疫苗接種率低于(yu)這兩國(guo)(8)。
上述國內國外數據均告訴我們,老年人群相對其他人群重癥比例更高。疫苗接種對于預防病毒感染后的重癥化具有重要價值,加強針對于脆弱人群的保護,特別是針對老年人的保護尤為重要。
國外已經有較多數據證實,新冠疫苗同源和異源加強接種后6個月能誘導持續性的免疫記憶(9)。為了進一步探索這個現象的背后的生物學機制,我們團隊通過對疫苗加強針隊列的血液標本進行單細胞測序分析。結果發現,新冠疫苗同源和異源加強接種后能迅速喚醒疫苗特異性記憶淋巴細胞,使其擴增,其中一部分淋巴細胞分化為發揮分泌抗體的漿細胞。而另有一部分則形成了記憶性淋巴細胞(10)。這些抗原特異性的記憶B細胞就是我們人體接種新冠疫苗后獲得的“武功秘籍”,如果把中和抗體看做阻斷病毒入侵后的第一道屏障,那么這群具有“記憶力”的免疫B細胞則可在中和抗體衰減后,針對入侵的“熟悉的”新冠病毒,更快速啟動機體的免疫應答功能。可(ke)不(bu)要小瞧這些被激活(huo)(huo)的(de)B細胞,即使人體(ti)感染了新冠(guan)病毒,他們的(de)激活(huo)(huo)使得人體(ti)的(de)免疫(yi)系統能夠有效(xiao)調動起來,早期清(qing)除(chu)體(ti)內病毒,從而(er)極大地降低重癥(zheng)率(lv)及(ji)死亡(wang)率(lv)。
因此,疫苗訓練著我們的免疫系統變得更加強大。
綜上所述:疫苗接種后可以提供預防感染和預防重癥兩種保護。預防感染主要由中和抗體執行,隨著中和抗體滴度的衰減,預防感染的能力會衰減,同時突破感染的幾率就會增加。而預防重癥則由中和抗體和人體內的免疫細胞共同完成,即使中和抗體滴度衰減,依靠人體內長期存在的具有“記憶力”的免疫細胞,也可以提供降低重癥和死亡率的保護作用。第三(san)針(zhen)(zhen)加強免疫相對(dui)于(yu)2針(zhen)(zhen)全程初(chu)免,可提升對(dui)于(yu)重(zhong)癥和死亡的保護力。
2021年中旬起,國外開始探索了包括mRNA三針加強、mRNA疫苗序貫腺病毒疫苗,mRNA疫苗續貫重組蛋白疫苗等多種不同的加強策略。而2021年,基于我國疫苗免疫規劃的覆蓋情況,我們團隊在全球首個發表的兩針滅活疫苗+1針重組蛋白疫苗的研究中,也證實了該疫苗加強策略的安全性,且可非常有效提升人體中的中和抗體滴度。同時,我們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團隊也同步評估了3針滅活疫苗加強策略的有效性。結果提示三針滅活疫苗的接種策略也可顯著提升中和抗體滴度。總體來說,大部分研究提示異源接種后的中和抗體滴度水平較同源加強接種更高,但無論哪種策略,第三針加強疫苗接種都可以非常顯著地增加中和抗體滴度,增加倍數3~90倍不等(取決(jue)于不(bu)同人群(qun)的基線水平(ping))。
在過去1年半的時間內,全球多個研究機構和我們一樣,爭分奪秒的開展多項疫苗加強策略研究,積累了相當多的安全性數據,國內包括高福院士、謝曉亮院士、朱鳳才教授團隊等,均提供了很多數據。我國疫苗加強策略的制定嚴格遵循科學、循證的基本原則,國內的多個團隊的努力共同為我國目前疫苗加強接種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基礎。
從最早期的原始株、阿爾法變異株,貝塔變異株,伽馬變異株,德爾塔變異株到席卷全球的奧密克戎變異株及最新被發現的BQ.1/BQ1.1+XBB/XBB.1等毒株,新冠病毒在持續變異,那么我們的疫苗針對突變株,是否還有效果呢?
我們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團隊在疫情進入奧密克戎階段后,迅速就奧密克戎變異株對疫苗的逃逸進行分析,兩針(滅活)疫苗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抗體滴度明顯下降,中和抗體滴度較原始株降低了約10倍。在兩針疫苗接種后14天,80%的血清標本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中和抗體滴度都低于檢測下限(11)。其他疫苗在國際上的研究結果也顯示變異株病毒逃逸的現象。在這樣的背景下,自2021年起,全球多個中心就相繼開展了多項研究。研究結果均發現,第三針加強接種策略,可以顯著提升接種者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免疫原性。我們團隊的系列研究也顯示,在滅活疫苗同源第三針加強14天后,血清中對奧密克戎突變株的中和抗體滴度顯著提升。而重組亞單位蛋白苗異源第三針加強14天后,血清中對奧密克戎突變株的中和抗體滴度提升更為明顯。我們的研究發現,雖然奧密克戎株和其他變異株相比更有可能對疫苗誘導的免疫保護產生逃逸,但第三針加強后,血清標本對奧密克戎突變株的中和抗體滴度均能顯著提升,且陽性率均達到了接近接近100%的水平(11)。該項研究數據結果也被世衛組織(WHO)疫苗免疫推薦意見所參考引用,指導海外滅活疫(yi)苗(miao)加強針的推廣(guang)使用,也(ye)體現了中國(guo)疫(yi)苗(miao)在全球(qiu)防疫(yi)中的重要貢獻(11)。
而隨著奧密克戎變異株各個亞型的發現,多項研究均提示,三針加強接種仍然能夠較為顯著的提升接種者針對不同變異株的中和抗體水平。我們團隊前(qian)期的(de)研究也提示,無論滅活(huo)疫(yi)苗(miao)同源三針(zhen)接(jie)種,還是(shi)兩針(zhen)滅活(huo)+重組亞(ya)單位蛋白苗(miao)加(jia)強(qiang),都(dou)可以顯著增加(jia)人體對于BA.1, BA1.1, BA.2, BA.2.12.1, BA.4, BA.5, BA.2.75等(deng)變(bian)異株(zhu)的(de)免(mian)疫(yi)原性(xing)(12)。
這些數據提示奧密克戎進化雖然能夠部分逃逸疫苗的作用,但由于病毒的毒力已經出現下降,抵消了病毒株部分逃逸帶來的疫苗保護作用減弱,病毒株最終在與宿主免疫系統的博弈中走向更低毒性的進化方向。
從國家聯防聯控辦公室公布的這組報道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國產疫苗的安全性是非常高的。那為什么我們會聽說各類疫苗接種后的不良反應呢?
1. 在(zai)(zai)短(duan)(duan)短(duan)(duan)2年時(shi)間內,全世界完成了130多億次(ci)疫(yi)苗(miao)接(jie)(jie)(jie)(jie)(jie)種(zhong)(zhong)(zhong),全中國超過(guo)90%的(de)(de)人口(kou)完成了新(xin)(xin)冠(guan)(guan)疫(yi)苗(miao)的(de)(de)接(jie)(jie)(jie)(jie)(jie)種(zhong)(zhong)(zhong)(13)。這一極高的(de)(de)全球接(jie)(jie)(jie)(jie)(jie)種(zhong)(zhong)(zhong)率,導致(zhi)了近(jin)2年內,大(da)量罹患(huan)各類疾病(bing)的(de)(de)患(huan)者(zhe)同時(shi)接(jie)(jie)(jie)(jie)(jie)種(zhong)(zhong)(zhong)新(xin)(xin)冠(guan)(guan)疫(yi)苗(miao),這也導致(zhi)了較多的(de)(de)耦(ou)合(he)(he)反應的(de)(de)報(bao)道(疫(yi)苗(miao)接(jie)(jie)(jie)(jie)(jie)種(zhong)(zhong)(zhong)過(guo)程中,受種(zhong)(zhong)(zhong)者(zhe)正好處在(zai)(zai)一個疾病(bing)的(de)(de)潛伏(fu)期或者(zhe)發(fa)病(bing)的(de)(de)前期,疫(yi)苗(miao)接(jie)(jie)(jie)(jie)(jie)種(zhong)(zhong)(zhong)后(hou)巧合(he)(he)發(fa)病(bing))。耦(ou)合(he)(he)反應不(bu)是疫(yi)苗(miao)接(jie)(jie)(jie)(jie)(jie)種(zhong)(zhong)(zhong)引(yin)起的(de)(de),與疫(yi)苗(miao)無關,也不(bu)屬于接(jie)(jie)(jie)(jie)(jie)種(zhong)(zhong)(zhong)后(hou)的(de)(de)不(bu)良反應(14)。
2. 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的確有部分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在疫苗接種后短期內(1月內),臨床上判斷和疫苗接種高度相關。國務院聯防聯控發布機制發布會顯示,截止今年5月30日,全國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疫苗超過33.8億劑次,累計報告預防接種后不良事件238215例,總體報告發生率為70.45/100萬。不良反應的報告率比每年常規接種的疫苗略低(7)。這部分患者比例相對龐大的(de)(de)接種(zhong)基數,比例非(fei)常低,不應(ying)影響疫苗總體安全性的(de)(de)評估。
目前全球都有大量(liang)針(zhen)對慢性(xing)病(bing)患(huan)者(zhe)疫(yi)(yi)苗的接種,多項研(yan)究提示,無論(lun)針(zhen)對老(lao)年患(huan)者(zhe)、免疫(yi)(yi)抑制人群、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或具有合并(bing)癥(如高(gao)血壓,糖尿病(bing),肥(fei)胖等(deng))患(huan)者(zhe)等(deng),疫(yi)(yi)苗接種都有著(zhu)較好的安全性(xing),WHO的SAGE專(zhuan)家組(免疫(yi)(yi)戰略咨詢專(zhuan)家組)推薦各類疫(yi)(yi)苗在上述人群中(zhong)進(jin)行疫(yi)(yi)苗注(zhu)射(15)。
同時,我們團隊自身也針對感染病學領域的常見疾病也進行了多項隊列研究。研究結果提示,在脂肪肝、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臟腫瘤等患者中,國產疫苗導致的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均為0 (16-19)。雖然我們研究隊列的納入患者數為數百人到千人不等,尚不能代表所有人群。但這一結果,仍然提示,在慢性肝病的患者中,國產疫苗的非常良好的安全性。
在華山感染和華山肝移植科牽頭的全球最大樣本量的肝移植人群滅活疫苗安全性研究中,我們也看到,對于移植后人群,疫苗接種具有較好的安全性(20)。但同時我們也關注到,對于患有惡性腫瘤且處于器官衰竭期的患者,疫苗接種可能會增加不良反應,接種應格外謹慎。因此對于腫瘤患者,這項研究也提示,如果一般情況穩定的患者,疫苗的安全性更高,疫苗也能提供更好的保護。但如果患者本身器官已經出現衰竭,則可暫緩接種。
近3年(nian)來,全(quan)(quan)球科學家(jia)用(yong)努力、持之以(yi)恒的(de)(de)探索(suo),描繪了(le)(le)(le)新冠疫(yi)(yi)苗(miao)(miao)的(de)(de)應用(yong)圖譜(pu)。我們甚至可以(yi)說,全(quan)(quan)世界(jie)從未(wei)有一(yi)種疾病的(de)(de)疫(yi)(yi)苗(miao)(miao),被全(quan)(quan)世界(jie)科學家(jia)們在1年(nian)多時間里(li)面進行了(le)(le)(le)如(ru)此完整和大(da)樣本的(de)(de)探索(suo)。這些(xie)科學的(de)(de)數據的(de)(de)展示,可以(yi)讓醫(yi)生和公共衛生領域工作者更好的(de)(de)推(tui)廣和評(ping)估疫(yi)(yi)苗(miao)(miao),也(ye)可以(yi)讓民眾全(quan)(quan)面了(le)(le)(le)解(jie)疫(yi)(yi)苗(miao)(miao)的(de)(de)安全(quan)(quan)性、有效性。
更為關鍵的是,在如今新冠感染人數仍然居于高位,突破性感染的例子隨處可見的背景下,我們對于疫苗的價值會產生懷疑。而這些研究可以讓我們理解疫苗不僅可以預防感染,更能預防重癥及死亡。
新冠(guan)病(bing)毒每天發(fa)(fa)生(sheng)(sheng)(sheng)隨機變異,病(bing)毒的(de)(de)變異沒(mei)有(you)明確方(fang)向。但(dan)是隨著(zhu)全球(qiu)疫苗接(jie)種率(lv)的(de)(de)不(bu)斷(duan)提升(sheng),第三針(zhen)加強接(jie)種與自然感染提供的(de)(de)混合免疫能力提升(sheng),都顯(xian)著(zhu)增加了(le)疫苗接(jie)種者(zhe)短期內(nei)的(de)(de)中(zhong)和(he)抗體水平和(he)長期的(de)(de)免疫記憶功能。由于不(bu)像流感病(bing)毒不(bu)斷(duan)發(fa)(fa)生(sheng)(sheng)(sheng)基因重配而(er)(er)產生(sheng)(sheng)(sheng)抗原重組,從而(er)(er)造成病(bing)毒抗原轉(zhuan)換,新冠(guan)病(bing)毒主要依(yi)靠基因點突(tu)變發(fa)(fa)生(sheng)(sheng)(sheng)抗原漂(piao)移,進化(hua)的(de)(de)方(fang)向更(geng)(geng)為(wei)連續。病(bing)毒即便是不(bu)斷(duan)發(fa)(fa)生(sheng)(sheng)(sheng)隨機變異,但(dan)是最終在人類疫苗接(jie)種與群(qun)體免疫的(de)(de)不(bu)斷(duan)提升(sheng)過程中(zhong),也(ye)會走向更(geng)(geng)低(di)毒性以維持傳播的(de)(de)進化(hua)方(fang)向。
科學的數據已經呈現在我們眼前,疫苗的廣泛接種一定是構建群體免疫屏障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疫苗對脆弱人群的保護,將是我們降低醫療擠兌、戰勝這場疫情的關鍵。
當然,除了疫苗之外,我們還需要對疫情實施控制,避免短期疫情暴發失控,老年人在這段時間要加倍注意保護自己,要加強在公眾場所的自我保護,養老院需要提前做好保護的準備,醫療資源則必須為老年人與脆弱人群提早做好準備,以應對(dui)我(wo)們將(jiang)要(yao)面對(dui)的挑戰(zhan)。
我們希望(wang)走出疫情,我們更希望老年人等脆弱人群和年輕人一起走出疫情,我們才算真正贏得了這場勝利。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華山感染微信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mei)日經濟新聞》報社(she)授權,嚴(yan)禁轉(zhuan)載(zai)或鏡(jing)像,違者必究(jiu)。
讀者(zhe)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suo)取稿酬。如您不希(xi)望作品(pin)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pin)。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