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ri)經濟新聞 2023-06-15 00:20:05
每經編輯|段煉(lian) 蓋源源
據環球時報,印度媒體最新報道稱,印度政府對在印度的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提出了多項新要求,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首席財務官、首席運營官、首席技術官要由印度籍人士擔任。
在此之前,印度執法局(ju)扣押小(xiao)米近50億(yi)元資金的事情已經引發(fa)國際媒(mei)體持續(xu)關(guan)注。
印度人選購手機 圖源:社交(jiao)媒體(ti)(極目新(xin)聞)
印度要求中國手機廠商
CEO等高管必須是印度人
據極目新聞,印度《經濟時報》13日報道,印度政府要求中國小米、OPPO、realme和vivo等智能手機制造商任命印度籍人士擔任首席執行官、首席運營官、首席財務官和首席技術官等職位。
印度媒體報道(dao)截圖
此外,政府還指示他們將合同制造工作委托給印度公司,開發有當地企業參與的制造流程,并通過當地經銷商出口。報道稱,政府官員還特意指示中國公司要遵守法律,不得在印度逃稅。
印(yin)度(du)ABP新聞網報(bao)道稱,印(yin)度(du)政府官員(yuan)是在電(dian)子和信息技術部(bu)最近(jin)舉行的會議上與(yu)小米、OPPO、realme和vivo等中(zhong)國智能手機制造商討論了這些(xie)問題。
13日,一位熟悉中企在印度情況的人士對《環球時報》表示,印度政府的這種行為是“霸凌”,等于“變相收購中國企業”。另一位人士提到,印度政府之前對中企也有類似要求。
幾天前剛通知:
小米48億元資金或被沒收
就在幾天前,印度執法局向小米印度公司及3家銀行發出通知,指控小米違反《外匯管理法》,小米賬戶內被凍結的48億元可能被沒收,引發國際媒體持續關注,小米13日回應媒體稱:“小米在全球范圍內堅持合法合規經營,并遵守經營地的相關法律法規。”
小(xiao)米(mi)回應被沒(mei)收(shou)48億(圖源(yuan):小(xiao)米(mi)官網)
小米反駁稱小米印(yin)度支付(fu)的這些專利許(xu)可費都是(shi)為(wei)了(le)印(yin)度版(ban)本手機上的授(shou)權技術和專利,并指出(chu)執法局(ju)扣押的數(shu)目中有超過84%是(shi)支付(fu)給高通公司的特許(xu)專利費。
面對(dui)印(yin)度執法局的指控,小米表示,對當局凍結其資產的命令感到失望。此次的稅務問題,根源是各方對進口商品的價格認定存在分歧。對包括專利許可費在內的特許權使用費是否應該計入進口商品的價格,這在各國都是一個復雜的技術性難題。
數(shu)據顯(xian)示,小米(mi)集(ji)團2022年(nian)經(jing)調整凈利潤(run)為人民(min)幣85億元。這筆資金相當于小米(mi)去年(nian)凈利潤(run)的57%。
印度市場(chang)一(yi)直是小米海(hai)外市場(chang)的重(zhong)要組(zu)成部分。公開資料顯示,小米2014年進軍印度市場。小米進軍印度的步伐相當迅速,2017年成為印度第一大智能手機品牌。Canalys研究顯示,2022年,小米依然領跑,在印度智能手機份額排名第一,份額達到了20%。
而且小(xiao)米不僅在(zai)當(dang)地推出面向(xiang)印(yin)度(du)(du)(du)消費者的智能手(shou)機,還(huan)在(zai)印(yin)度(du)(du)(du)投資(zi)興建(jian)了工廠。2017年時(shi),小(xiao)米還(huan)對(dui)外表示,計劃未來(lai)5年內向(xiang)印(yin)度(du)(du)(du)的100家創業公司投資(zi)10億美元, 圍繞(rao)其智能手(shou)機品牌(pai)建(jian)立一個應(ying)用生態系(xi)統。
不過在這“5年(nian)計(ji)劃”接近到(dao)期之際(ji),小米印(yin)度公司(si)卻接連收到(dao)來自印(yin)度執(zhi)法機(ji)構方(fang)面的調查(cha)。
從近期銷售情況來看,與印度執法局的糾紛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小米在當地的銷售情況。根據Canalys數據,2023年第一季度,三星以630萬部出貨量在印度市場排首位;其次是OPPO和vivo;小米下滑到了第四位,市場占有率約為16%。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小雪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中國企業在印度占有的市場份額是碾壓其他對手的,如果印度要對手機制造廠商采取措施,首要目標肯定是中企。”近年來,中國手機廠商在印度的發展強調本土化制造,在當地本來就招聘了一部分印度員工。
劉小雪(xue)認為,印(yin)度想在(zai)(zai)(zai)多(duo)個新興產業(ye)(ye)發(fa)力(li)(li),實(shi)現(xian)“彎道(dao)超車”,而很多(duo)中國廠(chang)商在(zai)(zai)(zai)這方面有(you)產品、價(jia)格等多(duo)種優勢,所以也在(zai)(zai)(zai)積極(ji)布局。從企(qi)業(ye)(ye)的(de)角度來看(kan),它更關注(zhu)的(de)是能否盈利(li)(li)。企(qi)業(ye)(ye)會(hui)衡(heng)量在(zai)(zai)(zai)印(yin)度市場獲(huo)得(de)的(de)利(li)(li)潤和(he)技(ji)術研(yan)發(fa)投入的(de)資金,若能獲(huo)利(li)(li),自然愿意在(zai)(zai)(zai)這個市場上發(fa)力(li)(li)。再加上中企(qi)不(bu)斷有(you)新技(ji)術出來,把一些舊的(de)技(ji)術轉移出去,也未嘗不(bu)可。
編輯|段煉 杜波 蓋(gai)源(yuan)源(yuan)
校對|程鵬
每(mei)日(ri)經濟(ji)新(xin)聞(wen)綜合自環球時(shi)報、環球網(wang)、極目新(xin)聞(wen)、每(mei)經網(wang)、公開(kai)資料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jing)《每日經(jing)濟(ji)新聞(wen)》報(bao)社授權,嚴禁(jin)轉載或鏡像,違者(zhe)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bie)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nin)不希望作品(pin)(pin)出現在本站(zhan),可聯(lian)系我們要求撤(che)下(xia)您(nin)的(de)作品(pin)(pin)。
歡迎關(guan)注每日經濟(ji)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