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ri)經濟新聞 2023-07-15 17:31:30
每經編輯|孫志成
當地時間7月13日,國際癌癥研究機構 (IARC)、世界衛生組織 (WHO) 和糧食及農業組織 (FAO) 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 (FAO)?發布了對非糖甜味劑阿斯巴甜對健康影響的評估(聯合專家委員會)。IARC引用了人類致癌性的“有限證據”,將阿斯巴甜歸類為可能對人類致癌(IARC 2B 組),并且JECFA重申每日可接受攝入量為40毫克/公斤體重。
截圖自世衛組織(zhi)官網
14日,我國相(xiang)關部門對這一評(ping)估(gu)作出了回應。國(guo)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zhong)心回應
規(gui)范使(shi)用可以保障安(an)全
14日晚間,國(guo)家食品安全(quan)風險(xian)評估中心(xin)、國(guo)家癌(ai)癥中心(xin)發文稱,國(guo)家食品安全(quan)風險(xian)評估中心(xin)聯(lian)合(he)國(guo)家癌(ai)癥中心(xin)結(jie)合(he)JECFA最(zui)新(xin)評估結(jie)果和我國(guo)居民消費情況進行安全(quan)性評估,阿斯巴(ba)甜按(an)照我國(guo)現行標準規范使用可(ke)以保障(zhang)安全(quan)。
來(lai)源:國(guo)家食品(pin)安全風險評估中(zhong)心網站
文章指出,致癌物質的致癌風險通常由兩個因素決定。其一是致癌能力,IARC主要依據人類流行病學調查和病例報告、動物試驗和生物學機制研究等,將致癌證據強度分為1類,2A、2B類和3類(其中1類具有人類致癌性,2A類對人類很可能致癌、2B類對人類可能致癌但缺乏充分科學證據,3類為尚無法分類);另一因素是暴露水平,指人體實際攝入或接觸該有害物質量的多少。IARC將阿斯巴甜列為2B類可能致癌物,說明其對人類致癌性的科學證據尚不充分,需進一步研究考證。通過對其用量進行控制管理,能夠保障其使用的安全性。
文章(zhang)稱,CAC批(pi)準阿斯巴甜(tian)可用(yong)于冷凍飲品、口香(xiang)糖(tang)、糖(tang)果、焙烤食品、水(shui)產品、調味品、碳酸飲料(liao)等(deng),規定最大使用(yong)量(liang)為0.3g/kg~10.0g/kg。我國(guo)(guo)通過食品安(an)全(quan)國(guo)(guo)家標(biao)(biao)準對阿斯巴甜(tian)的(de)使用(yong)范圍、最大使用(yong)量(liang)等(deng)進行嚴格規范管理。CAC和(he)歐盟(meng)、美國(guo)(guo)、加拿大、澳(ao)大利亞、新西蘭、韓國(guo)(guo)和(he)日本等(deng)國(guo)(guo)家和(he)地區也采用(yong)了相(xiang)同或相(xiang)近標(biao)(biao)準。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聯合國家癌癥中心結合JECFA最新評估結果和我國居民消費情況進行安全性評估,阿斯巴甜按照我國現行標準規范使用可以保障安全。
國(guo)家(jia)食(shi)(shi)品安(an)全風險評估(gu)中心、國(guo)家(jia)癌癥中心表示(shi),將繼(ji)續關注IARC和JECFA等組(zu)織機構的風險評估(gu)動態及各(ge)國(guo)反應和舉措(cuo),通過最嚴謹的標準(zhun)和最嚴格的監(jian)管,確保食(shi)(shi)品安(an)全的底線(xian)
值得注意的是,當地時間7月14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官網發布其對阿斯巴甜外部安全審查的回應,稱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標記阿斯巴甜為“可能對人類致癌”,并不意味著阿斯巴甜實際上與癌癥有關,FDA不同意IARC的結論。
FDA在回應中指出,FDA的科學家審查了2021年 IARC首次審查中包含的科學信息,發現了IARC所依賴的研究中存在重大缺陷。同時,FDA表示,也注意到JECFA沒有提出當前使用水平下阿斯巴甜的安全問題,也沒有改變每日可接受攝入量(ADI)。
FDA強調,阿(a)斯巴甜(tian)是人(ren)類食(shi)品供應中(zhong)研究最多的(de)(de)食(shi)品添加劑之一。在批準的(de)(de)條件下使用阿(a)斯巴甜(tian)時(shi),FDA的(de)(de)科(ke)學家并不擔(dan)心其安全問題。FDA繼(ji)續以各種方(fang)式監測有關甜(tian)味(wei)劑的(de)(de)最新科(ke)學成果。
當地時間7月14日,國際飲(yin)料(liao)協(xie)會理事會 (ICBA) 官網發(fa)(fa)布聲明,稱世衛組織(WHO)和糧農組織(FAO)的(de)發(fa)(fa)現是里(li)程碑式的(de)發(fa)(fa)現,并表示該發(fa)(fa)現經過了嚴格審查(cha),進一步增強了人們對阿(a)斯巴甜(tian)安全性的(de)信心(xin),并將在消費者考慮減少飲(yin)食(shi)中糖(tang)分和卡路里(li)的(de)所有選擇中發(fa)(fa)揮重(zhong)要(yao)作用。
對于國際癌癥研究機構(gou)(IARC)的(de)分類(lei),ICBA方面表示,雖然IARC透露(lu)的(de)觀(guan)點(dian)可能產生(sheng)危言聳聽(ting)的(de)猜測,或將引起消費(fei)者不必要的(de)恐慌,但IARC已經(jing)聽(ting)取世衛(wei)組織(zhi)和糧農組織(zhi)聯合(he)專家委(wei)員(yuan)(yuan)會(hui)(hui)的(de)意見。作為(wei)適(shi)合(he)全面評估(gu)阿斯巴(ba)甜攝入(ru)安全性(xing)的(de)全球(qiu)權威機構(gou),該委(wei)員(yuan)(yuan)會(hui)(hui)再次查明了阿斯巴(ba)甜的(de)安全性(xing)。
代糖爭議背后是產業博弈
據21世紀(ji)經(jing)濟報道,近年來,隨著消費者(zhe)健康意(yi)識的(de)(de)(de)提(ti)升,人(ren)工(gong)代(dai)糖(tang)飲(yin)料(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ASBs)應運而生并逐(zhu)漸流行。人(ren)工(gong)代(dai)糖(tang)飲(yin)料,即人(ren)們熟知的(de)(de)(de)“0卡(ka)代(dai)糖(tang)飲(yin)料”,該飲(yin)料在制作過程(cheng)中(zhong)使用沒熱量的(de)(de)(de)代(dai)糖(tang)取代(dai)原本的(de)(de)(de)白砂糖(tang)、蔗糖(tang)或果糖(tang)。
其中,由于阿(a)斯巴甜(tian)(tian)是人工高(gao)倍甜(tian)(tian)味劑(ji)(ji),甜(tian)(tian)度(du)是蔗糖的200倍,因此在(zai)達到相同甜(tian)(tian)度(du)的情(qing)況下,使(shi)用阿(a)斯巴甜(tian)(tian)這類甜(tian)(tian)味劑(ji)(ji)還(huan)可以為企(qi)業節省成本。
據艾瑞數據,我國無糖飲料市場從2016年的約32億元翻升超過4倍達到2021年143億元,預計到2026年,現有物質發展下無糖飲品市場可達301億元。同時,新物質如阿洛酮糖的批準還會激發新增量市場。目前,我國處于無糖碳酸飲料發展初期,無糖茶飲處于爆發初期,銷量占比僅占5.2%;其他飲料品類中也具備潛力,尤其是市場占比較高的功能性飲料、果汁飲料、蛋白飲料等也是無糖飲料新的滲透方向。
事實上,多年(nian)來業(ye)界圍繞蔗糖、代糖的(de)乃(nai)至(zhi)于(yu)近(jin)年(nian)興(xing)起的(de)天然(ran)代糖的(de)爭議一(yi)直絡繹(yi)不絕,背(bei)后涉及到蔗糖產業(ye)鏈、食品(pin)添加劑產業(ye)以及各類消費品(pin)公司的(de)利益,十(shi)分復雜(za)。
中山(shan)大學公(gong)共(gong)衛生學院營養(yang)學系(xi)教(jiao)授(shou)、博(bo)士生導師蔣卓(zhuo)勤認為,合理膳食,適量(liang)運動,做到能(neng)量(liang)平衡,就不需(xu)要刻意(yi)規避白糖,也(ye)不需(xu)要選擇甜(tian)味劑來代替。
更重要(yao)的(de)(de)是,隨(sui)著現代科學技術的(de)(de)不斷進步,人們生(sheng)活水平(ping)與生(sheng)活品(pin)質的(de)(de)提高,日常(chang)食用的(de)(de)蔬果、糧食都在致力于提升甜度和營養(yang)價值。在大家熱烈討論哪種(zhong)糖(tang)有害(hai)哪種(zhong)無害(hai)的(de)(de)時候(hou),往往會(hui)忽略(lve)了一個最關(guan)鍵的(de)(de)問題,那就是現代人早已變得更容易攝入越(yue)來越(yue)多的(de)(de)糖(tang)。
“目前來看,甜味(wei)劑作為蔗糖替代物已經(jing)形成一種趨勢。”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shou)華(hua)霄(xiao)認(ren)為,甜味(wei)劑并不是必然選擇。“根本問題是當(dang)前消費者從食品中(zhong)攝(she)入(ru)能量過(guo)多,超過(guo)了人(ren)體正常需(xu)求。”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拋開攝入量談致癌是沒有科學依據的,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公布的允許每日攝入量并沒有變化,公眾因此也不必恐慌。
“更何況(kuang)在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de)致癌物(wu)分(fen)級中,牛肉、豬肉的(de)分(fen)級比(bi)阿(a)斯巴(ba)甜還更高(gao)。”朱丹蓬認為,此次公(gong)告再一(yi)次確(que)認阿斯(si)巴甜安全(quan)性,有助于消除產業端(duan)及消費端(duan)的(de)擔憂。
編輯|孫志成 杜(du)恒峰
校對|何小桃
封(feng)面圖(tu)自每(mei)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tu)
每日經濟新聞(wen)綜(zong)合自公(gong)開資料(liao)、澎(peng)湃(pai)新聞(wen)、21世(shi)紀經濟報道(dao)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bao)社授權,嚴(yan)禁轉(zhuan)載(zai)或(huo)鏡像,違者必(bi)究。
讀者熱線(xian):4008890008
特別(bie)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wang)作品出(chu)現在本(ben)站,可聯(lian)系我們要(yao)求撤下您的(de)作品。
歡迎(ying)關(guan)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