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2-23 23:53:34
每經編輯(ji)|王月龍
“下班干嗎(ma)去?”“走(zou),一起上夜校。”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在全國各地的年輕人共同開啟了“夜生活”的另一種打開方式——上夜校,甚至還出現了65萬人同時爭搶1萬個課程名額的現象。在這種模式下,全國各地的許多年輕人都在社交平臺上“在線組局”,一邊找場地和老師,一邊招學員。課程性(xing)價比很(hen)高,一(yi)般10-12節(jie)課只要(yao)500元。
上(shang)海(hai)夜校課程
有位90后小伙在社交平臺上發文,“告訴我你想學(體驗)什么?讓我來搞定!”就在5天后,他們組織的第一門化妝課就正式開班了。夜校為什么突然火爆?又為何吸引了這么多年輕人?
65萬人搶1萬個課程名額
“夜校”突然爆火
據央視新聞,多個平臺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平臺上“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長980%,相關帖子評價數同比增長226%。在一些社交應用中,“青年 夜校”相關話題更是不斷登上熱搜。在線下甚至出現了65萬人同時爭搶1萬個課程名額的現象,讓網友直呼“夢回大學搶課”“比假期搶車票還難”。
據中國經營報,“夜校熱”率先從上海“火出圈”,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海“夜校”春季班報名時,有近38萬人爭搶6000余個名額。到了秋季班,名(ming)(ming)額擴容至近1萬人(ren),而報名(ming)(ming)者的數量也幾乎翻(fan)番,即65萬人(ren)同時在線搶課,大多數課程(cheng)名(ming)(ming)額一分鐘內就被“秒(miao)殺(sha)”。
上海“夜校”的(de)全稱是“上海市民藝術夜校”,于(yu)2016年成立,全年推出春、秋兩季(ji)培訓課程(cheng)(cheng),邀請專(zhuan)業老師在(zai)晚間時段為18—55歲中青年提供(gong)文化(hua)藝術普(pu)及課程(cheng)(cheng),故(gu)稱為“夜校”。
與大眾印象中學習文化課的夜校不同,其主要是為了滿足上海市民的藝術需求,開設有非洲鼓、瑜伽、茶道等課程,以及十分符合上海調性的精品咖啡課,紅酒、啤酒品鑒等課程。
據央視新聞,值(zhi)得(de)注意的是,各地偏好的夜(ye)校畫風也(ye)不盡相同。比如說,上海的夜校涉獵廣泛:樂器、舞蹈、烘焙、手工皮具、香道、即興表演等等。北京的夜校可以說是“特立獨行”:壁畫制作、膠片沖洗乃至礦石收集,歷史底蘊與小眾文藝氣質躍然紙上。而在深圳,不少夜校開設了粵語、日語、法語等語言課程。還有一些城市的夜校則體現了濃厚的本土特色,比如呼和浩特的唐卡與蒙古語、佛山的藍莓種植、長沙的圍爐煮茶等。
性價比高、放松身心還能交友
“夜校就像成年人的少年宮”
據極目新聞,在北京,24歲的女數據分析師,分別花500元報了架子鼓和聲樂課程,只為擺脫下班之后的孤獨,滿足她作為頂級“e人”的交友需求。相比玉杰500元8節(jie)課的(de)夜校,在杭州工(gong)作的(de)95后姑娘(niang)孟(meng)凡,花(hua)了3倍的(de)價錢,報了由中國美術學院開設的皮具課,每周三晚7點至晚8點45分上課,一共6節課。
面對“夜校”這股巨流,還有不少人期望抓住流量風口,從組織夜校上尋找到一些屬于他們的價值,他們被稱為夜校主理人。他們扮演著拼團開課的角色,他們在社交平臺發帖引流,將流量導入社群,通過社群運營,篩選真正有報名意向的學員。在了解學員意向的同時,他們還需要和商家洽談合作,結合學員意向,落地到課表上,等報名人數到達一定數量后開課,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出售。
多位(wei)報(bao)(bao)名夜(ye)校(xiao)(xiao)的(de)(de)(de)年輕人(ren)表示,相對低廉(lian)的(de)(de)(de)報(bao)(bao)名費加上還(huan)不錯(cuo)的(de)(de)(de)課程質量,夜(ye)校(xiao)(xiao)的(de)(de)(de)性價(jia)比極(ji)高(gao),除(chu)此之外(wai),夜(ye)校(xiao)(xiao)也能(neng)滿足年輕人(ren)交友的(de)(de)(de)強需求,還(huan)能(neng)達到身心放(fang)松的(de)(de)(de)目的(de)(de)(de)。
據中國青年報,業內人士分析,20世紀80年代,夜校是一種利用晚上非工作時間進行再教育的教學模式,受到許多年輕人的歡迎,當時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勞動者技能提升。而如今(jin)夜(ye)校的(de)回歸,意味著(zhu)中青年對于藝術教育的(de)需求迎來(lai)一(yi)輪新高漲(zhang)。
圖片來源:極目新聞
上夜校,有的人是為舒緩壓力,有的人則為熱愛和興趣。在上海工作的白領潘穎,喜歡下班后和同事約去酒館小酌一杯,她參與了由專業調酒師開設的調酒體驗課程,“老師會從基酒知識講解到調酒技巧,結合個人口味偏好來安排實踐”。這是一段奇妙的經歷,在潘穎看來,原先(xian)約著吃夜宵、去酒吧的朋友突然變(bian)成了“同學”,“夜校就(jiu)像是成年(nian)人的少年(nian)宮”。
夜校雖火,但小心“踩坑”
據央視新聞,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1至11月份,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19.5%,比1至10月份加快0.5個百分點。服務消費呈現出快速增長,其中(zhong),文娛、信息等(deng)需求明(ming)顯增加。
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yu)消費研究所所長(chang) 董超: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收(shou)入水平提(ti)升,居民消費呈(cheng)現由基本(ben)生(sheng)存型(xing)向發展享受型(xing)升級(ji)的趨(qu)勢。人(ren)們在滿(man)足物質(zhi)需(xu)求的同時(shi),越(yue)(yue)來越(yue)(yue)重視(shi)精神需(xu)求,滿(man)足人(ren)民(min)美(mei)好生活需(xu)要(yao)的文化消費需(xu)求與日(ri)俱(ju)增。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白天上班,晚上學藝”的浪潮涌動,如何引導相關培訓項目有序發展也亟待解決。據中國青年報,在北京工作的95后女生王蕓表示,她報名參加一個舞蹈班,“但老師教得一言難盡,幾節課后就不再參與了”。在她的帖子評論區,有網友稱,“還缺乏一些供應商管理標準和課程內容規劃,以及授課老師專業度的考量”。也有人稱,“上完一期夜校課后發現,機構壓榨老師,提供的地點設備出問題后不負責任等情況”。
半個多月前,夜校“深夜識堂”發出公告,“有人拿我們已經談成的課騙學員,大家千萬不要交錢,我們長期合作的課都有簽獨家合作協議,老師們不會和其他人再開班的”。夜校主理人董琳無奈地說,“幾乎每天都有人舉報賬號,也有機構直接盜取圖文和課表”。她覺得,“所有新生事物出現時,都會出現魚龍混雜的情況,有些夜(ye)校已經運營不善了,早(zao)期和我們一起(qi)開班的(de)夜(ye)校有10余家,現在還(huan)能穩定運行的(de)不超過以前的(de)半數”。
90后西安小伙崔超波覺得,夜校是不是一陣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做夜校的人是怎樣考慮的,“如果看到流量就往里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拉人開課,然后掙點中介費,而不管課程反饋,那么這陣風很快就會過去。對于用戶來說,上過一次當就沒有信任了。”
編輯(ji)|王月龍(long) 杜恒峰
校對|劉小英
每日經濟(ji)新聞綜合自(zi)央視新聞、中(zhong)國經營報、極目新聞、中(zhong)國青年報、公開信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quan),嚴禁轉載或鏡像(xiang),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bie)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gao)酬。如您不希望(wang)作(zuo)品出現在(zai)本站,可聯系(xi)我們要求(qiu)撤下您的作(zuo)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wen)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