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3-28 01:13:53
◎劉振(zhen)民接受《每(mei)日經濟新(xin)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不能把能源(yuan)轉(zhuan)型當成(cheng)一(yi)個幾(ji)年就能做(zuo)成(cheng)功的事情,因為我們(men)面(mian)對的是(shi)能源(yuan)結(jie)構、經濟結(jie)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yi)種轉(zhuan)型。
◎劉振民強調,在實現碳中(zhong)(zhong)和(he)(he)的過程中(zhong)(zhong),各國(guo)不可能齊步走,肯(ken)定有(you)些國(guo)家會率先實現。而技術、資金(jin)、合作是(shi)人類能否(fou)實現碳中(zhong)(zhong)和(he)(he)非常(chang)關鍵的因素。
每經(jing)記者|張懷(huai)水 每經(jing)編(bian)輯|陳旭
氣候變化給人類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挑戰。國際社會應如何加快行動,以實現《巴黎協定》設(she)定的全球溫控目標?
3月27日,在博鰲(ao)亞洲(zhou)論壇2024年年會期間舉行的“加(jia)快應對氣候(hou)變化行動”分論壇(tan)上(shang),多(duo)名來自政界(jie)、商界(jie)、金融(rong)機構等(deng)領域的人(ren)士對以上(shang)問題(ti)進行了討(tao)論,并呼吁加強國際合作。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我國確定了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2023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積極穩妥推進碳(tan)達峰碳(tan)中和,加快打造綠色低(di)碳(tan)供應(ying)鏈。
如何積極穩妥推進“雙碳”目標?中國氣候變化(hua)事務(wu)特使(shi)劉振(zhen)民在分論壇現場接受《每日經濟新聞(wen)》記(ji)者采(cai)訪時表示,能源轉(zhuan)型對各(ge)國(guo)來(lai)說是需(xu)要不斷(duan)努力(li)的一個過程(cheng),既要有(you)堅定的信心(xin),同(tong)時也要有(you)耐心(xin)。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1月,“生態環(huan)境部”微信公眾號曾發布消息,解振華由于身體原因,經中央批準,卸任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外(wai)交(jiao)部原副部長劉振民同志接任中國氣候(hou)變化事務特使。
劉振民出席論壇活動 每經記者 張(zhang)懷水 攝
作為世界上最(zui)大的發展(zhan)中(zhong)國家,中(zhong)國加(jia)入《巴黎協定》以來,克服自(zi)身經濟(ji)、社會等方面(mian)的困難(nan),實施(shi)了一(yi)系列應對(dui)氣候變化戰(zhan)略、措施(shi)和行動,參與全(quan)球氣候治理,應對(dui)氣候變化取得了積極成效。
劉振民接受(shou)《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不能(neng)(neng)把能(neng)(neng)源轉(zhuan)型當成一個幾(ji)年(nian)就能(neng)(neng)做(zuo)成功的(de)事情,因為我們面(mian)對(dui)的(de)是能(neng)(neng)源結(jie)構、經濟結(jie)構、生(sheng)產方式(shi)和(he)生(sheng)活方式(shi)的(de)一種轉(zhuan)型。
他進一步表(biao)示,不(bu)少發達國(guo)家宣布(bu)在2050年實(shi)現碳中(zhong)和,但這些國(guo)家早(zao)已實(shi)現了碳達峰。中(zhong)國(guo)從碳達峰到(dao)碳中(zhong)和,這中(zhong)間只間隔了30年,所(suo)以我(wo)們(men)應當看到(dao)壓力。
“但我們也看到(dao)(dao)了(le)政(zheng)府和企(qi)(qi)業的(de)(de)決(jue)心(xin)。”劉振民向(xiang)記者表(biao)示,在能(neng)(neng)源(yuan)低碳轉(zhuan)型的(de)(de)過程中(zhong),中(zhong)國(guo)企(qi)(qi)業界的(de)(de)參與非常積極,尤其是民營(ying)企(qi)(qi)業,在新(xin)(xin)能(neng)(neng)源(yuan)的(de)(de)開發中(zhong),已(yi)經達到(dao)(dao)了(le)世(shi)界領先水平。大量傳統能(neng)(neng)源(yuan)企(qi)(qi)業也在改變(bian)經營(ying)結構,逐步投向(xiang)新(xin)(xin)能(neng)(neng)源(yuan)。“比如中(zhong)國(guo)的(de)(de)新(xin)(xin)能(neng)(neng)源(yuan)汽車,已(yi)經站到(dao)(dao)了(le)世(shi)界的(de)(de)第一(yi)梯隊。”
數據顯(xian)示,自2015年起,中(zhong)國(guo)新能源汽車產銷量(liang)(liang)已連續9年位居(ju)世界第(di)一(yi),2023年產銷量(liang)(liang)更是(shi)接近千(qian)萬(wan)輛。2023年全年,中(zhong)國(guo)新能源汽車產銷量(liang)(liang)分別(bie)完成958.7萬(wan)輛和949.5萬(wan)輛,同比分別(bie)增長35.8%和37.9%。
《每日經濟(ji)新(xin)聞》記者注意到,在分論壇現場,劉(liu)振民(min)呼吁,我們已經進(jin)入(ru)全(quan)球所(suo)有國(guo)家都要(yao)實現的碳中和能源轉型時代,哪(na)個國(guo)家都不(bu)應該猶(you)豫,每個人都要(yao)參與(yu)進(jin)來。
從1992年通過《聯合國氣(qi)候(hou)變(bian)化框架(jia)公約》確立了人(ren)類可持續(xu)發展的(de)(de)理念,到(dao)2015年(nian)的(de)(de)《巴(ba)黎協(xie)定》提出盡(jin)早實現全(quan)球碳達(da)峰的(de)(de)目(mu)標,再到(dao)2021年(nian)的(de)(de)格拉斯哥氣候(hou)協(xie)議敦促各國在本世(shi)紀中葉前后實現“凈零排放”,人(ren)類共同應對氣候(hou)危機的(de)(de)堅定決(jue)心和(he)扎實行動不(bu)斷顯(xian)現。
根據清(qing)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環(huan)境學院聯合(he)騰(teng)訊SSV碳中和實驗室發布的《2023全球碳中和(he)年(nian)度進(jin)展報告》,全球已有151個國家提出碳中和(he)目標。
全球實現(xian)碳(tan)中(zhong)(zhong)和(he)如(ru)何從目(mu)標變(bian)成現(xian)實?劉振(zhen)民接受《每(mei)日經濟新聞(wen)》記(ji)者采訪時強(qiang)調,中(zhong)(zhong)國(guo)(guo)希望(wang)加強(qiang)與美國(guo)(guo)、歐(ou)盟以及亞洲其他國(guo)(guo)家的合作(zuo)。“各國(guo)(guo)不(bu)可能齊步(bu)走,肯定(ding)有些國(guo)(guo)家會率先實現(xian)碳(tan)中(zhong)(zhong)和(he)。而技(ji)術、資金、合作(zuo)是人(ren)類能否實現(xian)碳(tan)中(zhong)(zhong)和(he)非常關鍵的因素。”
記者注意到,在分(fen)論(lun)壇(tan)現場(chang),多名國內外嘉賓都提到通過金(jin)融與合作推動能源低碳轉型(xing)。
麥(mai)格理銀行(xing)首席執行(xing)官(guan)斯圖亞特(te)·格林表示,要(yao)善(shan)用資(zi)本(ben)的(de)(de)力(li)量促進新(xin)(xin)(xin)的(de)(de)基礎設施、新(xin)(xin)(xin)的(de)(de)設備(bei)更(geng)新(xin)(xin)(xin)。中國的(de)(de)創(chuang)新(xin)(xin)(xin)能(neng)力(li)非常強,比如在太陽能(neng)、風能(neng)、儲能(neng)電池等(deng)領(ling)域,相(xiang)關的(de)(de)發展(zhan)非常具有創(chuang)新(xin)(xin)(xin)性(xing)。可持續發展(zhan)給我(wo)們(men)帶(dai)來(lai)更(geng)多未來(lai)發展(zhan)路徑,我(wo)們(men)要(yao)不斷地(di)加(jia)大投(tou)入(ru),希望能(neng)夠(gou)在更(geng)多領(ling)域實現這一點。
紅(hong)十字會(hui)與紅(hong)新月會(hui)國際聯合會(hui)副秘書長哈維爾·卡斯(si)特拉諾指出(chu),氣候變化不僅(jin)會造(zao)成水(shui)資源稀(xi)缺(que)、影響木材的(de)應用(yong),還會帶(dai)來極端貧困,觸(chu)發城鄉(xiang)差異和國與(yu)國之間的(de)差異,為此希望大家都能夠站在同(tong)一(yi)(yi)個(ge)平臺上,在一(yi)(yi)條船上攜手(shou)共進。
封面圖片(pian)來(lai)源:每經記者張懷水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jing)《每日(ri)經(jing)濟新聞(wen)》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huo)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xian):4008890008
特別提醒(xing):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suo)取(qu)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ke)聯系(xi)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mei)日經(jing)濟(ji)新(xin)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