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07 08:42:12
日前,同(tong)濟大(da)學教授朱(zhu)西產在(zai)研(yan)討(tao)會(hui)上表示(shi),對中(zhong)國汽車(che)廠(chang)商(shang)而言,誰能率先在(zai)云端(duan)算(suan)力(li)(li)上建立優勢,誰就(jiu)有機會(hui)在(zai)行(xing)業洗牌中(zhong)掌握話語權。進入智能化深(shen)水區后(hou),算(suan)力(li)(li)成(cheng)為(wei)決定車(che)企(qi)競爭(zheng)力(li)(li)的新變量,云端(duan)算(suan)力(li)(li)越高(gao),企(qi)業在(zai)自動駕駛訓練等中(zhong)的效率就(jiu)越高(gao)。根(gen)據公(gong)開(kai)資料,截至今年8月底(di),特(te)斯拉(la)云算(suan)力(li)(li)居(ju)全(quan)球首位,吉(ji)利星睿智算(suan)中(zhong)心2.0在(zai)中(zhong)國車(che)企(qi)中(zhong)排名(ming)第一。朱(zhu)西產認(ren)為(wei),算(suan)力(li)(li)之戰將至少持續3~5年。
每(mei)經記者|孫桐(tong)桐(tong) 每(mei)經編(bian)輯|裴健如
“對中(zhong)國汽(qi)車(che)廠商來說,誰(shui)能率先在(zai)云端算力上建(jian)立優勢,誰(shui)就有機會(hui)(hui)在(zai)下一階段的行業(ye)洗牌中(zhong)掌握話(hua)語權。”日前,同濟大(da)學教授、汽(qi)車(che)安全技術研(yan)究所(suo)所(suo)長朱西產在(zai)一次內部研(yan)討會(hui)(hui)上如此表示(shi)。
實際上,在智能汽車領域,車端算力和云端算力常被行業提及。車端算力用TOPS來衡量,負責車輛在行駛過程中的實時感知和決策;云端算力則用EFLOPS來衡量,對(dui)應的(de)(de)是(shi)超算平臺的(de)(de)能力,主要用于訓練復雜的(de)(de)人工(gong)智(zhi)能模型。
在(zai)朱西產看來(lai),全(quan)球汽車(che)市場(chang)已觸頂,銷量不再是唯一的(de)衡量指(zhi)標。進入智能化(hua)深(shen)水區后,算力正在(zai)成為決定車(che)企(qi)競爭(zheng)力的(de)新變(bian)量。云端算力越高(gao),企(qi)業(ye)在(zai)自動駕(jia)駛訓(xun)練、智能座艙迭代和大(da)模(mo)型推理中的(de)效(xiao)率就越高(gao),迭代速度也就更快。
算力之戰將至少持續3~5年
值(zhi)得注意(yi)的是,車(che)端算力和云端算力并不是簡單的“誰(shui)強(qiang)誰(shui)弱(ruo)”,而是分(fen)工不同——車(che)端算力要保證低延時和穩定執行;云端算力則承擔龐(pang)大的數據訓練和模型(xing)迭代。
例如,在高階智駕領域,云端算力水平至關重要。因為智能駕駛的本質是“云端訓練——車端部署——數據回傳——再訓練”的循環。車輛采集到的真實路況數據會回傳到云端,經過反復訓練后形成更強大的模型,再通過OTA更新下發到(dao)車(che)端(duan)。這個閉環跑得(de)快不快,取決于云(yun)端(duan)算力夠不夠強。
此外,業(ye)內(nei)熱議的(de)“世界(jie)模型”(一種模擬真實物理環境的(de)大模型,用來訓練(lian)自動駕駛甚至機器人(ren)系統),對算力的(de)要求更是成倍提(ti)升。是否能支撐(cheng)這種大模型的(de)訓練(lian),已經成為車企進入下(xia)一輪競爭的(de)門檻。
由此可見,云端算力已成為衡量一家(jia)車企(qi)能(neng)否立足未來(lai)的關鍵指標(biao),自然也是各(ge)大車企(qi)角逐的重(zhong)點。
根據公開資料,汽車企業對云端算力的儲備參差不齊。截至今年8月底,特斯拉的云算力大約100EFLOPS,居全球首位;引望的云算力約32EFLOPS,排名第二;吉利星睿智算中心2.0的算力達到23.5EFLOPS,在中國車企中排名第(di)一,已(yi)經(jing)躋身全球第(di)一梯隊。
即便是在以智能化為核心競爭力的新勢力陣營中,車企的云端算力儲備也仍有提升空間,不少車企的云算力都集中在8EFLOPS至12EFLOPS這一區間。
“這場算力之戰至少還要打3~5年,目前大部分車企公布的算力數據都在5EFLOPS~10EFLOPS。”朱西(xi)產(chan)認為,在(zai)這場長跑(pao)中,吉利率先(xian)跑(pao)到前列,這種領先(xian)的意義遠大于短期的銷(xiao)量數字。
電動化與智能化應齊頭并進
在云端算力上,吉利之所以能夠領先,得益于其長遠的戰略規劃和技術積累。自2021年起,吉利汽車意(yi)識到其電(dian)動化轉型困境,加速補齊“三電(dian)”短板,成功開發出神(shen)盾電(dian)池(chi)、安全電(dian)池(chi)包、超級電(dian)混(hun)等(deng)核心技術,并應用于新(xin)(xin)車型,持續提升新(xin)(xin)能源滲透率。
與此同時,吉利沒有將智能化放在所謂“下半場”,而是(shi)堅持電動(dong)化與智能化齊頭并(bing)進。
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表示,他在2021年啟動“智能吉利2025”規劃,提出構建“一網三體系”的全(quan)域智(zhi)能(neng)化架(jia)構,即打造(zao)一(yi)張覆蓋(gai)芯片、操作系統、大數(shu)據的科(ke)技(ji)生(sheng)態網絡(luo),同步建立智(zhi)能(neng)科(ke)技(ji)的研發體(ti)系、產(chan)品體(ti)系、運營體(ti)系。
在智能化方面,吉利汽車逐步進入收獲期。今年年初,吉利發布了行業首個智能汽車全域AI技術體系,并陸續將全域AI融入智駕域(yu)、動(dong)力(li)域(yu)、底(di)盤域(yu)。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zhe) 孫桐桐 攝(she)
3月,智駕域的千里浩瀚輔助駕駛系統正式發布,統一集團的智駕解決方案;6月,動力域的AI云動力2.0發布,為用戶出行匹配最優策略,實現節能、智能、性能、安全的用車體驗;8月初,底盤域的AI數字底盤首發量產上車,實現從傳統的“機械執行”向數字化“主動控制”跨越,提升了舒適性與安全操控能力;8月20日,吉利宣布將聚焦“一個座艙”戰略,通過統一的AI OS架構、統一的AI Agent(人工智能體)與統一的用戶ID,實現AI座艙“All in One”,打造實現“人——車——環境”自主協同的智慧空間,并宣布未來將不再開發不具備AI能力的(de)傳統智能座(zuo)艙。
與此同時,吉利還將AI深入(ru)到產(chan)品研發(fa)、生產(chan)、售后服務等全鏈路環節,以(yi)實(shi)現全場景的智能體(ti)驗。
正如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所說,他反對將產業簡單分為“電動化上半場、智能化下半場”的說法,電動化遠未到“功成身退”之時,當前全球新車仍有80%是燃油車,電動車僅占20%。燃油車占比從80%降到50%以下將是漫(man)長的過(guo)程(cheng),智能化(hua)(hua)應當貫穿汽車發(fa)展全過(guo)程(cheng),與電(dian)動化(hua)(hua)協同并(bing)進,而非有先后之分。
他預計,未來很長一段時期,燃油車(含混動)和電動車將并存發展,AI技術則將(jiang)全(quan)面賦能(neng)汽車,從(cong)架(jia)構優化到自動(dong)駕駛,實現(xian)全(quan)產業(ye)鏈的效率提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bao)社(she)授權,嚴禁轉載或鏡(jing)像,違者必(bi)究。
讀者熱(re)線:4008890008
特(te)別提醒(xing):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zuo)品(pin)出現在(zai)本站,可(ke)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zuo)品(pin)。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wen)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