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7 10:30:54
每經記者|溫夢華 每經編輯|趙云
2025年第三季度,A股白酒行業的“寒意”比預期更甚——多數酒企業績加速下滑,部分區域酒企凈利潤同比降幅逼近三位數,行業分化進一步加劇。
趨勢之下,“降本增效”正成為行業的一致選擇;而研發投入卻逆勢成為“降本潮”中的特殊存在,傳遞出不一樣的產業信號。
《每日經濟新聞·將進酒》記者對白酒企業重要成本——銷售費用進行梳理,發現A股20家酒企銷售費用整體呈下滑趨勢,75%的酒企同比減少了銷售費用。而另一面,今年前三季度18家A股酒企(2家酒企未公布研發費用)平均研發費用投入同比增長約7.65%。若不考慮統計企業數量差異,平均研發費用增長幅度超過了平均銷售費用的下降幅度。
這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面對產業深度調整期帶來的壓力,白酒將經營重心從外部市場的規模擴張,轉向內部核心能力的鍛造。
在“三期疊加”的深度調整期,酒企多維度“深練內功”能否打贏這場轉型攻堅戰,成功穿越產業周期?
當酒企集體告別過去的規模擴張模式,轉向內部能力的鍛造時,銷售費用的變化正成為降本增效最直觀的體現。
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20家A股酒企銷售費用合計約317.29億元,同比下滑6.5%;其中15家酒企銷售費用同比下降,占比達75%,較2024年前三季度進一步擴大,酒企“降本潮”持續升溫。

具體來看,*ST巖石銷售費用同比降幅最大,達85%;頭部酒企中,瀘州老窖降幅領跑,同比下滑43.24%,五糧液、洋河股份、古井貢酒則分別同比下滑14.88%、12.82%、6.53%,降本力度尤為明顯。

《每日經濟新聞·將進酒》記者還注意到,酒企曾依賴大規模廣告投放、渠道補貼的“粗放式”銷售模式,正被精細化的渠道運用所取代。在銷售費用投入方面的優化聚焦,多數酒企選擇減少廣告宣傳費用,增加終端促銷費用。
白酒專家肖竹青觀察到,目前各大酒廠減少了直接的搭贈等類型渠道促銷費用,增加了圈層互動、品鑒、互聯網達人推薦、影視劇短視頻植入等針對消費場景培育的費用。
數字化是酒企商業模式和運營管理增效的“加速器”之一。酒企紛紛構建全域數字化營銷體系,精準響應渠道客戶和消費用戶的不同需求。
例如,今年五糧液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實現消費人群精準觸達,大會員體系總人數突破2000萬;瀘州老窖通過終端開瓶數據精準調控供貨量,庫存周轉天數縮短20%,其智能包裝中心,更是大大節省人力成本,生產效率提高2倍以上。
瀘州老窖在三季報分析師會議中稱,未來,公司會持續加強在品牌塑造和消費者建設方面的投入,費用率會保持在相對合理的水平。
與銷售費用“做減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酒企研發投入的“做加法”。
《每日經濟新聞·將進酒》記者梳理發現,2023年前三季度~2025年前三季度,20家A股酒企累計研發費用呈不斷增長趨勢。其中,2025年前三季度,18家A股酒企累計研發投入達11.5億元,同比增長7.65%;每家企業平均研發費用投入達6390.95萬元。
頭部酒企成為研發投入的主力。今年前三季度,研發投入超億元的共有5家酒企。其中,五糧液以約3.19億元的投入領跑行業;而瀘州老窖、山西汾酒則以1.27億元、1.22億元緊隨其后。

此外,2023年前三季度~2025年前三季度,18家A股酒企中,研發費用同比正增長的企業分別為9家、14家、9家。而今年前三季度,洋河股份、五糧液、古井貢酒、山西汾酒等均實現超20%的同比增長。

瀘州老窖董秘辦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的研發投入主要用于數字化,(公司)已經連續多年投入,希望通過數字化提高公司運營效率。”
跳出數據上的增長,行業人士更能從切身體驗上感受到酒企對于研發的高度重視。
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原副院長、中國釀酒大師張五九經常直接參與酒企研發項目。他特別提到,近年來,以中國白酒研發成果為內容的論文,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越來越多,一方面反映中國白酒行業的研發實力不斷增強,另一方面也能推動中國白酒的國際認可度,“這是非常好的趨勢!”
同樣,面對行業調整和業績承壓,酒企在研發人員儲備上也仍不遺余力。
據《每日經濟新聞·將進酒》記者不完全統計,2024年有超六成的酒企技術人員同比實現增長。其中,五糧液、洋河股份、舍得酒業的技術人員分別達到4035人、2009人、1297人。截至2025年11月,20家A股酒企中有7家酒企技術人員占比超10%,而瀘州老窖技術人員占比超20%,五糧液技術人員占比超15%。

“想當年,酒廠里有一個大學生就很了不起了。但你看現在,酒企里的碩士、博士越來越多。酒企和高校的合作研發平臺也越來越多。未來,AI浪潮之下,酒企還會需要更多的復合型人才。”張五九向記者回憶道。
在行業看來,針對白酒本身的研發,正在不斷轉化為新品開發和品質升級。
“低度化以及針對年輕人喜好開展新品類研發是關鍵所在。”在肖竹青看來,在消費趨勢不斷變遷、行業競爭日益加劇的大背景下,酒廠加大研發投入的重要目的,依舊是希望突破內卷困境,培育新的增長點。
從茅臺的文化賦能到五糧液的低度破冰,再到珍酒的單品攻堅,酒企在文化酒、低度酒、超級單品等賽道多點開花,多維突破。
據《每日經濟新聞·將進酒》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13家白酒企業累計推出新品超60款,有的酒企甚至一次性發布十余款新品,更有超30款選擇在國慶中秋消費旺季前夕扎堆上新。
例如,茅臺推出7000元/瓶的“貴州茅臺酒(五星商標上市70周年紀念)”限量上線短短幾分鐘便快速售罄;五糧液與故宮博物院、施華世洛奇等IP攜手打造了“紫禁城”“有禮了!中國”“五糧液·緣定晶生”等活動,推出聯名款產品、禮盒;山西汾酒推出“汾酒巨匠系列”;珍酒上新“大珍·珍酒”戰略級大單品等。
低度酒更是成為各大酒企爭奪的“新藍海”。五糧液、舍得、瀘州老窖、今世緣、古井貢酒等紛紛進軍。截至目前,29度五糧液·一見傾心自8月上市以來銷售破億元。
舍得酒業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將進酒》記者采訪時也坦言:“今年以來,舍得酒業研發的重點集中在酒體創新方面,例如公司推出的首款低酒度暢飲型老酒'舍得自在'。公司布局低度酒研發是主動把握新消費趨勢、開拓新增量市場的重要舉措。”據悉,今年前三季度,舍得酒業在研發投入占營收的1.58%,同比增加0.12個百分點。
瀘州老窖也早早瞄準低度酒。今年6月,瀘州老窖曾表示,38度國窖1573銷量占比已近50%,將適時投放28度國窖1573,并考慮更低度數產品。
不過,目前瀘州老窖28度國窖1573尚未面世,瀘州老窖董秘辦相關工作人員稱:“更低度數白酒我們比較謹慎,試著研發了產品,但具體還要看消費者接受度、口感等市場反饋,近期暫時無推出計劃。”
當下,酒企新品的多點爆發,本質上是應對產業調整的戰略自覺,產品創新正成為酒企穿越周期的核心密碼。
肖竹青認為,中國酒業高端與次高端市場正處于“消費理性化+結構下沉”的轉型期。應對產業調整,酒企需從產品結構、渠道布局、品牌文化、消費場景等進行調整,尤其要在“極致性價比”和“文化價值”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未來,行業將呈現“強者恒強、弱者出局”的洗牌格局。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182058084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