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8 17:15:08
11月7日,“2025金融發展年會”在北京召開。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發表演講,指出低息差下無風險資產吸引力下降,高風險資產成配置核心,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變,新業務布局集中在三大方向。新時代資管邏輯包含風險管理和投資,風險回報占比越來越高。未來資產管理核心能力是“風險智慧”,向風險要收益、向風險要資產配置。
每經記者|袁園 每經編輯|黃博文
11月7日,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5金融發展年會”在北京召開。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發表了題為“低息差時代的金融強國之路”的主題演講。

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 圖片來源:活動主辦方
王忠民表示,在當前低利率環境下,無風險資產的利差收窄,吸引力下降。這促使投資者為增厚收益而重新進行資產配置,將高風險資產作為主要的配置方向,進而驅動高風險資產快速成長。
“‘9·24’新政之時,中國人民銀行推出支持證券市場快速發展的央行級政策,通過互換便利、回購增持再貸款等工具,為市場提供更充足的流動性和更低成本的資金支持。”王忠民表示,這一政策帶來了關鍵變化:低息差環境下,無風險、低收益資產的吸引力持續下降,高風險資產成為收益成長和資產配置的核心流向。這意味著,低息差時代的資產管理核心就是向風險要收益、向風險要資產配置。
在息差持續收窄的背景下,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已發生根本轉變。王忠民表示,傳統“存款—貸款”模式難以為繼,基于權益端的資產管理業務成為新的核心競爭力。當前,銀行的新業務布局集中在三大方向:一是理財子公司、私人銀行業務的深耕;二是資產托管業務的規模拓展;三是投貸聯動模式的創新,通過參與私募股權基金、依托資產信息開展針對性貸款。
“這些變化本質上都是適應高風險時代的必然選擇。對于資產管理人而言,超額回報的核心同樣來自對風險的駕馭。”王忠民表示,新時代的風險邏輯包含兩個核心層面,即風險管理和風險投資,二者共同構成資管行業的新的底層邏輯。
具體來看,傳統金融的邏輯是將實體經濟的風險轉化為流動性,通過交易實現資產融通與風險轉移、緩釋;當下,金融機構更需要管理和轉移自身的風險,期貨、量化交易等工具應運而生。而風險投資的核心邏輯則是分散投資與收益覆蓋,這種模式的關鍵在于由社會資本、政府資本和民間資本共同承擔高失敗風險,通過少數成功項目的爆發式增長,推動市場進步、創業者涌現和基金資產增值。
“‘無限風光在險峰’,這句話精準概括了當前的資管邏輯——無風險的領域早已沒有超額回報空間,唯有在風險中識別機會、構建機制,才能實現資產與社會的雙重成長。”王忠民表示,當前,金融行業的“五篇大文章”,本質上就是通過承擔科創等領域的必要風險,規避可控風險,最終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這一邏輯已體現在銀行、保險、證券等各類金融機構的業務中,風險回報在資產超額回報中的占比越來越高。
王忠民表示,未來資產管理的核心能力將是“風險智慧”,即精準識別風險、有效管理風險、勇敢承擔風險。唯有如此,才能在日日革新、節節攀升的時代中,為資產受益人創造歷史性的資產增長,為社會帶來技術進步與福利增長。
封面圖片來源:活動主辦方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