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4 15:44:20
11月13日,第十六屆財新峰會期間召開中企“出海”戰略會議。面對全球貿易變革,多位專家分享經驗。尹艷林強調未來五年中企“出海”面臨重大機遇,要做大做強“中國人經濟”。孫曉指出我國正對接國際經貿規則,建議企業掌握規則、抱團出海。針對爭議,秦朔認為“出海”未致產業空心化,反而促進產業升級,企業需在全球格局里提升競爭力。
每經記者|楊煜 每經編輯|張益銘
11月13日下午,第十六屆財新峰會期間,一場聚焦中企“出海”戰略的會議同步召開。面對全球貿易格局的快速變革,中企“出海”如何以新模式應對新挑戰?多位政策專家現場分享創新經驗。
“世界經濟發展史表明,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走出去”,是經濟發展特別是大國發展的必經階段,這也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基于這一判斷,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尹艷林強調,未來五年我國企業“走出去”面臨著重大機遇。
其中,“中國人經濟”一詞被與會嘉賓多次強調。近期,政策端釋放出重視“中國人經濟”的明確信號。與關注中國境內經濟活動總量、規模與增速的“中國經濟”不同,“中國人經濟”關注中國企業與個人在全球范圍內創造和擁有的財富總量。
尹艷林表示,在新階段新形勢下,我們不僅要做大做強“中國經濟”,而且要做大做強“中國人經濟”,這就需要積極穩妥“走出去”,提升全球資源要素配置能力,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促進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良性互動,為中國式現代化開辟新空間。
中國國際商會秘書長孫曉進一步指出,當前,我國正在更加主動地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這要求中國企業不僅需要注重打造優質產品,更要熟悉和掌握國際通行規則,不斷提升我國工商界在國際經貿規則和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
孫曉同時建議,要充分利用抱團出海的方式,增強集體競爭力。海外迥異的法律環境、陌生的風土人情、不同的消費習慣都會成為企業“出海”的絆腳石。面對這些挑戰,同路人的守望相助,不僅能加強海外信息共享、業務相互合作、風險共同防御,也有利于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在開放發展中打造產業競爭的新優勢。
而針對“出海”是否會導致國內產業空心化的爭議,人文財經觀察家秦朔認為,企業實踐證明,“走出去”不僅沒有導致產業空心化,反而促進了中國產業能力的提升。
秦朔指出,產業升級的目標是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如果堅持將所有環節固守國內,將不利于企業參與全球競爭。“今天(企業)的思考邏輯是要在全球格局里考慮什么是最優配置,如何提升全球競爭力。”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55362051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