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28 00:56:56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趙天宇
◎每經記者 趙天宇
被業界譽為“乳業企業社會責任領袖”的乳品龍頭企業伊利集團,在業績逆勢增長的同時,社會責任也屢創佳績。11月25日,在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6第六屆中國上市公司口碑榜”評選活動中,伊利集團榜上有名,榮獲最具社會責任上市公司獎。


任何獎項的獲得都絕非一蹴而就。從成立伊始,伊利一直秉承“平衡為主,責任為先,厚度優于速度、行業繁榮勝于個體輝煌、社會價值大于商業財富”,不斷加深對社會責任的思考與理解,并逐步構建了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健康中國”社會責任體系,以服務消費者、保持業內領先為基礎,帶領合作伙伴共贏、行業可持續發展,為員工的職業發展和幸福生活打造優良環境,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助力和諧社會建設。
伊利對此認為,要實現可持續的企業社會責任,需要把社會責任內化為企業戰略,實現經營性和公益性的統一。正如伊利董事長潘剛在集團內部向近6萬名員工發出的公益倡導信中所講到的,做品質企業,“品質”是企業最大的責任,做到“人人都是品質創造者”,才能不斷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和尊重;履行社會責任,也應一起公益,讓社會更加溫暖。
“品質創造者”助推產業鏈升級

過去十年,社會責任在中國商界從星火到燎原,直至逐步發展完善,正是有賴于各行業社會責任領袖企業所起到的表率作用,而伊利正是這批領袖企業的典型代表。
伊利不僅是“企業公民理念”的首倡者,還在中國乳業企業社會責任方面開創了3個第一:第一個完整的健康中國社會責任體系、第一個社會責任應急預案、行業內第一份企業公民報告。
作為乳品行業龍頭企業,伊利始終視質量為企業的生存之基和發展之源,其社會責任的履行首先體現在乳業產業鏈的建設上。由于產業鏈較長,上下游協同健康發展顯得尤為重要,而這也是伊利保障產品品質、贏得消費者信賴的基石。為推動產業鏈轉型升級,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伙伴共同成長,給產業鏈伙伴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伊利在持續開展伊利奶牛學校項目以及產業鏈金融服務的基礎上,今年成立了伊利“牧場合作伙伴發展學院”、“供應商發展學院”和“經銷商發展學院”三大學院,讓乳業產業鏈變為一條學習、成長型的價值合作鏈。
同時,伊利還非常注重開展食品安全基礎性和前沿性研究工作,引領乳制品行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在保障質量安全的同時,伊利還建立了“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質量管理體系以及“集團—事業部—工廠”三級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防控體系,為的是實現從源頭到終端質量控制關鍵點的監測、分析、把控、預防。在此基礎上,伊利啟動了“質量領先戰略”,將食品安全工作延伸至全球產業鏈條上的所有合作伙伴。2015年,伊利攜手歐洲生命科學領域的頂尖學府——荷蘭瓦赫寧根大學,通過對數據庫的篩查和預警體系建立、分析乳業全產業鏈的潛在風險,識別關鍵風險點、影響因子和風險等級等,研究建立貫通全產業鏈的食品安全早期預警系統。
公益項目贏得社會價值
作為全球乳業8強,伊利集團的“健康中國責任體系”中,在社會公益層面,持續關注青少年、社區、環境,并圍繞這三個方向開展了一系列的社會公益行動,已在公益事業上累計投入近8億元。
在企業社會責任項目的設計上,伊利不僅利用業務優勢設計開展企業社會價值共創的項目,還關注社會需求設計開展純粹反哺社會的兒童安全公益項目。
發起于2012年的關注兒童安全成長的公益項目“伊利方舟”,聚集了地震專家、戶外運動專家、心理咨詢師、消防專業人員、電梯專家等各類專家,倡導“最好的保護是教會孩子自我保護”,通過情景模擬、互動體驗以及公益倡導為廣大兒童織起了一張巨大的安全保護網,同時還培育了260名安全教育種子,持續不斷地開展兒童安全教育活動。據統計,4年來,方舟航跡已遍布全國25個省區市,開展了70余場兒童安全專項培訓,涵蓋防拐防走失、交通安全、日常生活安全等近20個主題,已直接讓20余萬孩子、老師、家長受益。此外,在與社區的關系中,伊利集團積極幫扶弱勢群體,多年來持續開展涉及捐資助學、扶貧濟困、幫扶弱勢群體等方面的“伊利關愛”系列公益活動。
保護生態環境也是伊利社會責任的重點內容之一。為了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實現可持續發展,伊利堅持綠色產業發展方向,倡導由領先企業向整個行業延伸綠色理念,確立綠色標準,采用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的方式進行生產,創建綠色標桿,驅動產業鏈上的所有環節實現可持續綠色發展。2015年,伊利在綠色生產方面的投資總金額約2億元。
業內專家指出,領袖的意義并不僅僅是拔得頭籌,而是他能以擔當者的角色,用標桿的力量,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一項事業中,從而讓這項事業不斷壯大走向輝煌。伊利榮獲最具社會責任上市公司獎,正是因為其具備了這種擔當,而這種擔當也是伊利社會責任成就廣受認可的根本原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