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09 00:46:58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雯 每經編輯 陳星
每經記者 張雯 每經編輯 陳星
12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情況。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司長吳曉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為8.2%,第一產業也就是農業投資增長速度高達21.8%,其中主要是民間投資,而且主要是投向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領域。
民間投資熱情高漲,意味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正在成為資本追逐的“香餑餑”。
吳曉表示:“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符合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當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發展還面臨很多困難,需要進一步總結經驗,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推進農村產業融合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據了解,目前,有10多個省份正在研究制定政策文件。
產業融合吸引資本目光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指以農業農村為基礎,通過要素集聚、技術滲透和制度創新,延伸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培育農村新型業態,形成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惠農富農的利益聯結機制、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
2015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促進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今年9月份,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批示,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發改委、農業部要督促落實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措施,總結各地經驗,著力破解難題。
目前,產城融合、農業內部融合、產業鏈延伸、新技術滲透都成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新路徑。
“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事實上就是以農業為基礎,向二三產業進行擴展。”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具體來說,農村產業融合涵蓋現代化農業、規模化經營等,同時也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以及新業態,比如農產品電商、休閑農業、旅游農業,以及增產型服務業,可以購買農機具專門為農民提供農機具作業服務,也可以通過測土施肥等給農民提供服務。”
“在新技術滲透方面,工廠化高科技農業、會展農業、農業眾籌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2016年上半年,全國農村特色產品等實現網絡零售額1500億元。”吳曉表示,“山東省特色農產品在線經營企業和商戶達到10萬多家,全年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約600億元,同比均增長40%以上”。
農村產業融合同樣吸引了資本的目光。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為8.2%,其中民間投資增長2.5%,而第一產業投資增長速度高達21.8%,而且主要是投向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領域。
吳曉直言:“如果說農業、農村是目前工商資本的投資熱土,那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就是這片投資熱土中最為耀眼的亮點所在。”
打造全產業鏈穩定農民收入
在農村產業融合大背景之下,農民增收效果顯著。
資料顯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利益聯結機制取得新成效,各地區通過試點示范、項目引導、政策指導等方式,創新發展訂單農業,形成了最低保護收購價、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多種緊密的利益聯結形式,總結推廣了“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民”、“農民入股+保底分紅”等利益聯結方式,有效帶動農民增收。
在四川,通過發展休閑農業促進農民增收,2016年帶動1155萬農民就業增收,帶動全省農民人均增收88元。
貴州通過實行農村“三變”(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試點,已入股土地等資源合計22.44萬畝,農民宅基地及其他物權量化8.96萬宗,81.71萬農民變成了股東,不僅保障了農民收益,而且盤活了農村資源。
吳曉表示,截至目前,已有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等16個省份出臺了專門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政策文件,另有10多個省份正在研究制定政策文件。還有一些省份結合本地實際,出臺了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相關配套政策,如貴州省從財政、金融等方面加大對農村電子商務的支持力度,印發了《貴州省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實施方案》。
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表示:“我認為產業融合的要義,最根本的是讓農民能夠分享二三產業增值的收益,第二個是能夠打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所以我們支持的是這些真正能夠讓農民增收的新型經濟主體”。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農業產業化的升級版,為農民分享農村產業融合增值收益建立了有效渠道。”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此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不僅包括龍頭企業打通全產業鏈條促進要素融合、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促進主體融合的模式,還包括引導龍頭企業集群集聚發展促進產業融合、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主導產業推動產業間跨界融合等途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