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27 01:23:22
家住湖南湘潭的胡女士也沒有想到,一臺有攝像頭的智能手機和一個支付賬號就能幫她解決纏繞身心三十多年的看病難題。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金 喆 每經編輯 姚治宇
每經記者 金 喆 每經編輯 姚治宇
家住湖南湘潭的胡女士也沒有想到,一臺有攝像頭的智能手機和一個支付賬號就能幫她解決纏繞身心三十多年的看病難題。
2016年3月,移動醫療公司七樂康隔空喊話,讓中國每兩位醫生中就有1位加入七樂康。2個月后,七樂康與廣州市荔灣區衛計委、荔灣區中心醫院合作,啟動國內首個基于“醫患藥閉環服務模式”、定位于二次診療慢病復診的2.0版互聯網醫院“荔灣七樂康互聯網醫院”。
這時,互聯網醫院正處于投資“風口”,醫藥電商巨頭七樂康的介入尚沒有引起外界的注意。
患者:網上看病更方便
2月27日上午11點,胡女士打開七樂康互聯網醫院官方入口“七樂康醫生APP”,與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張醫生(化名)進行視頻連線。與半年前相比,她現在已經能麻利地操作手機,完成這個持續15分鐘的看病流程。
胡女士長期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過去二十多年跑遍了湖南和附近省份的大小醫院。用她自己的話說,自從30歲得病以后就經常出現在兩個地方,一半時間在自己家,一半時間在醫院。后來,病情越來越嚴重,要么就是長期躺在床上,有時躺在醫院的病床上。
“我這個病治不好,吃過很多藥住過很多院,后來終于聽人介紹找到廣州這家醫院,現在只有這個藥管用,但外面都沒得賣。”胡女士發現這種藥對自己有效后,每年會定期到廣州休養一段時間,并讓張醫生開一些藥備用,每次藥快用完的時候就會托親戚朋友到醫院再開藥。
胡女士算過,每次她和丈夫一起去廣州休養半個月甚至一個月,舟車勞頓,花銷要兩三萬元。對于本不寬裕的家庭來說是一筆負擔,再加上自己行動不便,年紀增大來回奔波也不是辦法,而經常麻煩在廣州的親戚朋友又過意不去。
2016年7月,她去廣州找張醫生看病。張醫生告訴她,現在有一個手機軟件可以在網上看病,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可以直接視頻對話開藥,不用專門跑到廣州來了。
在胡女士這一代人眼里,手機的功能就是打電話、發短信,后來通過微信就可以視頻看看孫子孫女,卻沒想過可以看病。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她讓女兒在手機上裝了張醫生推薦的七樂康醫生APP。胡女士說,現在她基本通過這種方式與張醫生保持溝通,去醫院的頻次明顯下降,上一次去廣州已經是去年的事情了。
同樣“吃螃蟹”的還有廣東湛江的高血壓患者陳伯。以前,陳伯每個月都要搭7個小時火車到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看病,如果時間安排剛好最快得花上一天時間,有時沒有掛到當天的號還得住一晚。后來,陳伯的主任醫師向他推薦了七樂康醫生。
據陳伯回憶,按照提前預約的就診時間上線后,與醫生對話、開處方、付款買藥,“感覺太不可思議了”。
瞄準復診病人市場
醫生和患者,天各一方,只通過互聯網和兩個攝像頭如何實現在線看病?近日,記者來到位于廣州市荔灣區中心醫院7樓的七樂康互聯網醫院。盡管坐落在公立醫院的門診大樓里,這家誕生于去年的網絡醫院還是有著明顯的差異。
300平方米的就診區域,3間貼著七樂康標志的診室和體驗間,透明的落地玻璃取代了沉悶的白色墻壁,每間房間里都有專業的檢查儀器和舒適的沙發、電視,便于患者與線上的醫生溝通——眼前的舒適環境很難與緊張的就醫情緒聯系在一起。“醫有所依”是七樂康互聯網醫院的宣傳口號。
“互聯網醫院與傳統醫院有很大區別。”七樂康副總裁侯錦標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醫有所依”的含義是,不論是醫生行醫還是患者求醫,七樂康醫生是雙方依賴和依靠的平臺。七樂康的互聯網醫療業務主要有兩個陣地,一個是線上的七樂康醫生APP,一個是線下全國各地的醫生,兩部分彼此關聯,重度捆綁。
在侯錦標看來,只有真正讓醫生加入進來,有源源不斷的處方,互聯網醫院才能形成健康、可持續的商業體系。他向記者描述了七樂康互聯網醫院的就診流程:患者在醫院首診后,可以在七樂康醫生APP上綁定首診醫生,回到家后可以通過APP與醫生保持在線溝通、二次診療,醫生可以直接開具電子處方,患者可以憑處方到線下藥店或直接在APP購藥。
“我們選擇的是門檻更高的復診病人。”侯錦標說,醫療服務不同于其他行業,醫生與患者之間必須通過線下首診的基礎建立信任度,這樣在線上復診時才更有效和安全。同時,復診的病人以慢性病為主,需求大、使用頻次更高。
七樂康向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5月上線至今,七樂康醫生已吸引了31個省份超過300個城市、超過30萬名醫生加入,日均問診量超過10萬人次。目前,七樂康的大部分收入仍來自產品銷售,患者只需向醫生支付診金。
記者在七樂康醫生上看到,不同科室、不同級別的醫生診金在10元~500元不等,時間由醫生、患者溝通確定。侯錦標說道,多數患者大概率下是不會愿意付1000元給一名沒見過面的醫生的,哪怕是大名鼎鼎的專家,但復診病人通常不存在這個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