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02 20:32:07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少婷
▲中車智能軌道快運系統新聞發布會現場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攝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每經編輯 宋思艱
擁有軌道列車的大載客量優勢,卻不受軌道的限制——什么時候才能擁有像公交車一樣靈活穿行路面的城市軌道交通?
這一天并不遙遠。
今日(6月2日),由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株洲所)研制的“智能軌道快運系統(ART)”(以下簡稱智軌)在湖南株洲首次亮相。《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獲悉,智軌建設周期僅需1年、造價較現代有軌電車每公里節省1億元、可與汽車共享路權……儼然為解決“城市病”而生。
“智軌”欲搶占萬億市場蛋糕
“坐地鐵”已經成為我國許多城市居民的主要軌道交通方式。“我國城市中77%的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為大運量的地鐵,其他形式的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占23%,中運量交通形式嚴重不足。”中車株洲所副總經理、總工程馮江華在6月2日上午的智軌發布會上表示。
根據交通部2016年印發的《城市公共交通“十三五”發展綱要》要求,到2020年,中國要建成6000公里的有軌電車,但這一數據到2016年底僅達到178公里,遠遠低于地鐵的發展速度。
究其原因,馮江華認為是既有中運量的軌道交通裝備還不能夠完全適應現有城市發展的需要。“智軌”3節編組長約31米,載客量307人,理論系統運能18420人/時,正是瞄準中運量軌道交通市場。
相較之下,我國現有軌道交通除了受制于軌道的限制,無法靈活規劃交通線路,而我國城市多為“后起之秀”,在城市交通規劃上仍有諸多變數外,建設周期長和投資成本高也使得很多城市在選擇有軌交通時顧慮重重。
馮江華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道,雖然軌道交通中看起來“高大上”的是車,但實際上,車占軌道交通投的比重不超過30%,大量的投資費用是圍繞著“軌”進行的,例如基礎設施、線路維護等,而建設周期也很長。
他認為,既有的中運量軌道交通裝備因成本高、投資大等原因,無法很好地適應現有城市需要,智軌則能提供取優去劣的解決方案,有望撬動中運量軌道交通萬億級“蛋糕”。
由中車株洲所自主研發的“虛擬軌道跟隨控制”技術控制的“智軌”,不僅能相對靈活地在城市中穿行,在售價上也便宜很多。據介紹,一列有軌列車的售價約為2500萬元,而同等運力的智軌列車僅需2000萬元左右。“假設一條10公里的線路使用10列智軌列車,光購置費就能節省數千萬。”馮江華稱。
在運營成本上,根據中車株洲所提供的資料,目前我國地鐵造價約為4億元~7億元/公里,現代有軌電車線路造價約為1.5億元~2億元/公里,而“智軌”的整體線路投資僅為現代有軌電車的1/5,即與現代有軌電車相比,“智軌”列車每公里至少節省1億元。
中車株洲所認為,由“智軌”撬動的是萬億級的市場。“實際上我們提的萬億市場都有保留。我們公司不光是車輛,而且整套系統,包括線路設計、通信系統、信號系統車地聯合相關系統,我們都可以給客戶提供完整的方案。” 中車株洲所時代電氣城軌事業部市場開發部區域經理肖邴全介紹道。
共享路權仍有“擁堵”問題待解
“智軌”的一大顛覆性技術就在于可以讓列車在地面上“無軌”行駛,“智軌”列車可以和汽車共享路權。
這一方面為城市交通軌道交通提供了新的出行方案,但另一方面也不免引人擔憂:路面交通已經如此擁擠,“智軌”能夠像地鐵一樣保證不受“堵車”影響嗎?若不能,如何讓城市居民在有限的出行時間中,有動力去選擇“智軌”而非地鐵。
“這實際上是大家非常關心的,也是業內、學術界、交通運輸管理部門共同關心的一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一定要一分為二的看。”在6月2日下午的新聞發布會上,馮江華針對《每日經濟新聞》提出的上述問題回應道。
馮江華表示,如果公共交通體系不能把主要出行人群吸引到公共交通上來,任何交通運載都無法解決城市擁堵難題,只有讓公共交通運輸體系優先、快捷運行,才能促使人們少駕駛私家車,從而緩解路面交通壓力。
“如果按照既有的現狀,公交車和小車混在一起,被大貨車、大卡車阻止在后面,永遠在‘爬行’,我們的城市公共交通永遠解決不了。”馮江華表示,“智軌”與其他車輛可以共享路權,但是一旦發生擁堵,也有路權“爭奪”問題,需有相應配套政策保證“智軌”優先運行。
但馮江華同時表示,“智軌”已比既有的現代有軌電車系統具有更好的靈活性。如果在某一個點發生擁堵的時候,“智軌”擁有優前路權繞行,就可避開擁堵點,不會“卡”在路上造成更大的交通擁堵。
“我們還是有其他的一些方式來實現路權優先和快捷達到目的地。”馮江華表示,這也體現了“智軌”的迅速響應能力。
據介紹,株洲市為“智軌”量身定做的全國首條智能軌道快運系統示范線路也將正式進入實質規劃階段,根據規劃目標,該示范線有望在2018年投入商業運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