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0-15 23:45:39
每經記者|鄭步春
繼上周五反彈后,本周一 A股再度下跌。截至收盤,上證綜指下挫1.49%至2568.10點,深證綜指跌1.18%至1281.08點,其余股指多數下跌1%稍多。由盤面看,個股全線下跌,權重股并不特別抗跌,消費類股則在海天味業殺跌的帶動下全線走軟。整體而言,周一盤面上的熱點板塊比較少,海南等少數板塊因一些相關利好而有所走強。
消息面偏利多,比如證監會主席及央行行長均有些積極言論。不過,市場積弱已久,縱有利好一時也無濟于事。因為當市場處于弱勢時,不少投資者會從紛雜的信息中去找悲觀的那部分來解讀。
不過,市場產生憂慮情緒并非全無道理。大家知道,今年以來非權重股多數慘跌,但國慶之前許多品種已出現滯跌企穩現象。然而國慶假期之后,此類股竟然忽然失去支撐,上千股無量空跌。雖然無量下殺也表明流出的資金量有限,但持籌者的賬面浮虧卻是實實在在的,這種浮虧的擴大也許會是逃出資金的數倍,而其中必有大量股權質押品種。
因股權質押量太大,故這樣的風險不是一般的護盤政策能夠撫平的,可能非得有“非常手段”才行。打比方說,比如完全不允許強平,或直接宣布由平準基金接盤等。當然,這些措施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只能在非常情況下采用。
就有利于市場長遠發展的利好措施來看,其實也是有的,關鍵是看我們的決心了。我覺得真正的利好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得向市場釋出善意,不能僅僅為了護盤而護盤,更不能為了發新股而護盤。打比如說,應盡可能少發些基本面令人擔憂的新股,盡可能使新股首發量占總股本的比例更高些(消除未來解禁壓力)。市場不會永遠“傻”下去,所以最近就能看到某些新股才一兩個漲停就開板。
市場困擾因素有增無減,所以股市持續性上漲似乎有些困難。困擾市場的外圍因素與內部因素均有,在外部是美聯儲加息的預期進一步強化,這已造成外盤殺跌;在內部則是我國凈出口、投資、消費增速出現了不同程度放緩。
在這樣的內外部大環境下,即使有些公司上半年業績還算好,但投資者多半會對其第三季度或第四季度業績前景產生疑慮。當有了疑慮后,持籌者出于避險目的一般會產生逢高減倉沖動,而持幣者一般也不想多動。
操作方面,考慮到A股很少有從年頭跌到年尾的現象,加上A股在多數年份的上下半年會有波反彈,故投資者短線操作時不能太悲觀,更不能不顧品種地盲目殺跌。對有意介入的倉輕者來說,一般應瞄準業績前景相對可靠的公司,但應避免過分地去追強勢股,即使此類個股基本面極好,也得提防補跌走勢。
筆者已在微信平臺開辟專欄,讀者可以在每周日至周四晚間通過微信直接查看筆者的最新觀點,詳情請關注“每經投資寶”微信公眾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