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中國 2018-11-12 13:34:10
一位基金從業10年剛轉做賣方的研究員,近日在家中猝亡,年僅36歲,令人扼腕嘆息。
一位基金從業10年剛轉做賣方的研究員,近日在家中猝亡,年僅36歲,令人扼腕嘆息。
券商中國記者獲悉,這位82年的研究員名為“沈瑞君”,此前在長信基金從事地產研究,今年8月才剛入職浙商證券證券投資部,尚在“試用期”。
據消息稱:周五晚上九點,他回家以后告訴太太,自己很累。太太早上8點醒來,發現其身體已涼,送去急救,已經回天乏力。四十分鐘后,醫生宣布他疑似心梗或者腦猝死。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很痛惜!金融行業工作強度大,一定要注意調節,多加強運動和身體鍛煉,堅決不做肥宅。”
近日,一位82年的研究員在家中猝亡,最后說的一句“很累”竟成為遺言。
據悉,周五晚上九點,他回家以后告訴太太,自己很累。太太8點醒來,發現身體已涼,送去急救,已經回天乏力。四十分鐘后,醫生宣布他疑似心梗或者腦卒死。
經券商中國記者核實,這名研究員名叫“沈瑞君”,此前曾在基金行業從業10年,今年8月才剛入職浙商證券證券投資部,還在“試用期間”。
據了解,該研究員此前曾在長信基金、金元惠理基金工作過。他做過IT、銀行、地產行業研究員,調研過不少相關上市公司,在這些上市公司的調研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據中國基金報報道,這位研究員愛讀書、愛思考,此前他寫過一篇很專業的讀書筆記,讀的書是專業類書籍《2006-2010下一個大泡泡》。
他看待人口、技術周期對經濟長周期的影響:
在我個人看來,人口周期可預測性是比較強的,而技術周期的預測相對困難,而且技術周期的滲透率提升曲線并不會像教科書那么標準。長期來看,技術進步經常是超預期的。確切來說,我個人認為新技術的出現速度是超預期的,近代科幻小說中的場景很多都已經成為了現實;但是,具體到某一項技術,滲透率提升往往慢于預期,因為人類的財富分布是金字塔形的,最富有的人占比是很低的,新技術在最初階段窮人是消費不起的,只有在生產成本大幅降低后,滲透率才能快速上升。
他看待經濟預測偏差:
我個人看來,我們不能沒有體系,否則投資就只是亂碰運氣;但是也不能迷信體系,因為一個預測體系只是對復雜世界的一個簡化模型,并不能代替世界本身;所以理想的體系要能夠與時俱進。
最后一點,也是最讓人唏噓不已的是,他在文章的最后寫道:
從超長周期中的人口變遷來看,我們生在一個好時代。
所以要保持樂觀,努力工作,好好享受時代給我們的紅利,方能不負此生。
今年以來,已有多位年輕的金融從業人員過早離世,令人惋惜。
今年3月,中郵基金靈魂人物總經理周克因心臟病突發去世;(詳見券商中國此前報道:《突發!45歲中郵基金靈魂人物周克去世,"但凡我還有一口氣在,就一定把投資者的錢賺回來"》)
4月,37歲的銀華基金投資經理張林昌因病醫治無效離世;(詳見券商中國此前報道:《37歲重病離世,金融圈又痛失一位少壯派投資經理,三封信看到落淚》)
5月,網信證券上海投資銀行部總經理陳錦旗在公司加班期間猝然離世;(詳見券商中國此前報道:《45歲投行老總加班時猝然離世,家人致信"歇一歇,擁抱下轉身就在的幸福",金融圈今年痛失多位英才》)
7月,招商證券研究發展中心研究總監、董事總經理楊曄周末在家中離世。(詳見券商中國此前報道:《金融圈又一少壯派猝然離世!上月底還在出差,"5月還談笑風聲,幾天前還和他打招呼"》)
其中,多位過早離世的金融行業人士,都從事買方投資或投資銀行等。基金行業,基民看重基金經理的排名和短期業績,基金公司內部的績效考核,幾乎也都和基金經理的年度業績排名直接掛鉤。
不過,一家券商的人力資源人士表示,實際上證券行業猝死的比例不見得比其他行業高。但確實這些人對工作都非常上心且執著,長期腦力勞動強度大、生活不規律、缺少運動等,心腦血管病就成了生命的最大威脅。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很痛惜!金融行業工作強度大,一定要注意調節,多加強運動和身體鍛煉,堅決不做肥宅,像心梗、腦猝死等往往都是最猝不及防的危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