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9-03-15 17:14:37
剛剛,特斯拉發布了一款平價版SUV Model Y,起售價不到30萬元人民幣!

圖片來源:特斯拉官網
北京時間3月15日上午,特斯拉在美國洛杉磯舉行新車型Model Y發布會。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表示,Model Y是一款7座SUV,最高續航里程約483公里,售價3.9萬美元起(約26萬元人民幣) ,預計最早交付時間為2020年秋季。
這是一款中小型SUV,有評論認為它很可能成為特斯拉最受歡迎的車型。
有分析師喊出, 特斯拉國產化進程加速,有望復制當年蘋果產業鏈盛景,對中國供應商來說,這是歷史級別的大機會。
最快2020年秋季交付
一起來看看馬斯克在發布會上都介紹了Model Y哪些看點吧。

馬斯克介紹, “Model Y功能上像SUV,開起來像跑車”。加速方面,百公里加速達3.5秒;最高續航里程約483公里。售價方面,Model Y標準版售價為3.9萬美元(約26萬元人民幣) ,長續航版售價為 4.7萬美元(約人民幣31萬元)。
馬斯克還透露,Model Y 長續航版預計2020年秋季就可交付,標準版則在2021年春季交付。
“建造一個汽車工廠要比設計汽車難上一百倍。”發布會上,馬斯克第一次展示了上海工廠效果圖。他說,感謝中國的建設速度,非常快,預計今年年底建成圖中的樣子;規模相當于兩個現有的超級工廠。上海超級工廠將生產供應中國市場的Model 3以及Model Y 。
關于超級充電樁,馬斯克稱,現在已經基本覆蓋美國、歐洲、中國,未來將建設更多的超級充電樁,打造一個全球化的超級充電樁網絡,為車主提供更多服務。關于第三代超充,馬斯克表示,明年開始將在全球范圍鋪設V3超級充電樁。一年后,預計特斯拉將達到100萬輛電動汽車的里程碑。
將在上海工廠生產
Model Y之所以受到國人的廣泛關注,是因為這是一部將在特斯拉上海工廠生產的車型。
馬斯克此前在推文中透露,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目標是在今年夏天完成初步建造工作,在年底前開始Model 3生產,2020年實現量產。上海工廠生產入門款Model 3、Model Y;而其他Model S和Model X以及高配款Model 3、Model Y仍將由美國工廠負責生產。
據了解, 特斯拉上海工廠在初始階段計劃每周生產約3000輛Model 3;完全達產后年產量將攀升至50萬輛。國產后的Model Y將與Model 3共享75%的零部件與生產平臺,預計售價將會降低。
針對特斯拉中國建廠對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帶來的沖擊,工信部部長苗圩3月12日在人民大會堂接受中國證券報(ID:xhszzb)記者采訪時表示,競爭是促進企業進步最好的措施和手段,特斯拉帶來競爭壓力是好事,便于國內車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最終結果肯定是市場決定,優勝劣汰,“不會都死掉,也不會都活下來”。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方面也認為,特斯拉在中國建廠,對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沖擊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助理許海東近日向中國證券報(ID:xhszzb)記者表示,憑借特斯拉良好的品牌效應以及營銷能力,如果按照此前的計劃,上海工廠未來年產能達到50萬輛的話,會加劇整個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壓力。
中信證券指出,特斯拉國產后的車型售價可能下探至30萬左右,對于比亞迪、上汽等企業會形成一定壓力。預計2020年后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核心產品價格帶在15萬-20萬元之間。
有望復制蘋果產業鏈盛景
分析師認為,平價車型有望推動特斯拉產銷再上臺階,建議關注特斯拉Model 3、Model Y國產化給中國零部件供應商帶來的新一輪配套機會。
有分析師喊出,特斯拉國產化有望復制當年蘋果產業鏈盛景。

特斯拉中國供應商主要矩陣 圖片來源:方正證券
中金公司認為, 目前距離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投產僅不到1年時間,而留給零部件供應商的開發時間更短。憑借快速響應以及高性價比,自主零部件企業有望突破外資供應商的重圍,進一步擴大在上海超級工廠生產的Model 3、Model Y供應鏈中的份額。特斯拉現有零部件供應企業大概率會繼續沿用。此外,對于部分運輸不經濟的大件,如鋁壓鑄件,預計特斯拉也會加大本土化采購,現有供應鏈上的自主零部件企業擁有量價齊升的機會。
天風證券認為,國產化加入門級Model3和Model Y 投放,有望推動特斯拉未來3年實現54%的銷量復合增速。一方面,原有供應商在產品品類、配套比例等方面有潛在增配空間,另一方面,江浙滬優質的全球零部件供應體系由于性價比競爭力和區位優勢也有新入選機會。從業績角度,特斯拉在2018-2021年給各供應商帶來的營收彈性在1%-25%不等;從市場拓展角度,配套特斯拉將極大助力這些零部件廠商進一步開拓中高端客戶,以此更好地分享新能源汽車產業紅利。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