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6 18:28:33
大模型浪潮后,物流行業進入AI應用“深水區”,G7易流CEO翟學魂選擇發布硬件而非行業大模型,他認為行業基礎設施尚不具備AI化前提。今年貨運量五年來首升,翟學魂揭示了物流“四個希望之地”。他認為AI將放大企業差異化,未來3至5年物流業或涌現上百家平臺公司,平臺與運營公司合作將形成更豐富健康的生態。
每經記者|趙雯琪 每經編輯|余婷婷
從爭相擁抱到對落地場景的“迷茫”,大模型的喧囂過后,物流行業正進入AI(人工智能)應用的“深水區”。
不過,當不少企業還在為大模型的技術參數爭論不休時,G7易流創始人、CEO(首席執行官)翟學魂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徑。作為一家以物流數字化和軟件起家的公司,在其近日舉行的數字物流大會上,翟學魂沒有發布炫酷的行業大模型,而是推出了一個看似樸素的硬件產品。
圖片來源:G7易流公眾號
“我們去年內部爭論了很久,到底要做行業大模型還是做硬件。”翟學魂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坦言,“最終我們選擇硬件,不是因為大模型不重要,而是行業的基礎設施還不具備AI化的前提條件。”
“AI is Amazing,but not a Magic(AI很神奇,但不是魔法),我們必須從第一步開始。”翟學魂用這句話,為G7的AI戰略定下了基調。他的第一步,不是去構建替代人類思考的“超級大腦”,而是回到物流運營的現場,從一輛車、一名司機、一次通話、一張表格開始,為AI的降臨鋪設好地基。
“AI不會讓所有公司變得一樣,反而會放大它們之間的差異化。”翟學魂預測,“未來3至5年,這個領域將涌現上百個成功的平臺公司。”
“全年貨運指數”五年來首次提升,物流四大“希望之地”浮現
關心物流行業的人,每年都會關注翟學魂年度講話中關于G7易流平臺連接車輛數據形成的趨勢判斷。在今年的主論壇上,翟學魂首先向行業分享了一組提振信心的關鍵數據。
數據顯示,今年的“全年貨運指數”五年來首次提升,“從2021年到2022年、2023年、2024年,這個曲線從來沒有真正地上揚過。”翟學魂指向身后的大屏幕指出,“大家看今年是紅色的,第一次明顯超過了過去的幾年。”
圖片來源:G7易流公眾號
這條終于昂頭上揚的曲線,意味著中國公路貨運量在2025年迎來了轉折點,同比增長超過5%。“為什么今年我們數字物流大會報名的人特別多呢?”翟學魂帶著一絲欣慰分析道,“很大一個原因,昨天一個朋友跟我說,因為大家都有預算來出差了。”
除了總量的增長,結構性的變化更為深刻。翟學魂分享的數據清晰地顯示,中國公路運輸的“平均運距變短了”,短途運輸的比例持續提升,與長距離運輸形成了“剪刀差”。與此同時,在全行業近300萬臺活躍卡車的運營中,整體效率提升了10%。這表明,在需求的變遷中,物流行業的精細化運營能力持續進步。
是哪些領域的需求帶來了增量的希望?翟學魂現場揭示了驅動物流下半場的“四個希望之地”:即時零售、農牧、區域大宗和公鐵聯運。
對于當下消費端最為火爆的即時零售領域,翟學魂以山姆會員店線上銷售額年增長28%為例,指出這種高頻次、高時效、高溫度要求的物流需求,正帶動城配市場向“質優價廉”時代邁進,而這背后則需要更精細的技術規劃、全流程的物流成本降低以及效率提升工具。
“過去十年我們叫物流行業的上半場十年,主要的推動力就是電商、快遞,但這些加在一起只占中國物流不超過10%的份額。以后,四大新場景背后的物流行業市場份額會超過30%甚至更多。”在翟學魂看來,物流下半場的畫卷,將由更復雜、更垂直、更追求極致效率的場景共同繪就。
為何放棄“大模型”選擇發布一款硬件?
面對充滿機遇的“下半場”,科技公司應該以何種姿態入場?在AI浪潮以排山倒海之勢席卷各行各業時,作為物流科技領域的領軍企業,G7易流內部曾面臨一場關于方向的“靈魂拷問”。
“去年做了大量的論證,坦白地說,我們在兩年之前也還沒有想清楚。”翟學魂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回憶道。當時,擺在公司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是看似更“時髦”、更能吸引資本市場目光的路徑——打造物流行業的垂直大模型;另一條,則是回歸硬件,做一款看上去沒那么性感的,軟硬一體的AI基礎設施。
“內部也有很多討論,大模型年代,我們為什么要搞個硬件?”翟學魂不諱言爭議。G7擁有海量的客戶和數據,似乎直接在此基礎上進行數據變現是一條捷徑。翟學魂也提到,深入地思考和客戶的痛點讓他們最終清醒。
“這個行業之所以還沒有被AI化,不是大模型的能力還不夠,是因為行業的基礎設施不具備AI的前提條件。”翟學魂一針見血地指出,“AI也要吃數據,無論是吃數據的量還是質,都要遠遠高于人才行。”
他描繪了一個常見的場景:一個調度人員,如果連車的基本狀態都需要人工去核實和錄入,那“搞什么AI”?翟學魂展示了物流運營全流程的“蝴蝶結”模型——左側翅膀是海量的、多維度的數據感知(車、貨、人、環境),右側翅膀是同樣繁雜的執行動作(溝通、調度、控制),中間狹窄的結,才是分析與決策。
圖片來源:G7易流公眾號
“過去十年,我們只做了蝴蝶結左側的工作,把數據收集上來,但右側的執行以及從數據到執行的轉化,依然極度依賴人力。”翟學魂說。這導致了物流行業出現了“需要招聘一屋子人看數據”的困境,也造成了物流企業普遍存在的“分析瓶頸”“溝通瓶頸”以及“組織瓶頸”。
“因此,我們不打算發布行業大模型,在蝴蝶結中間的部分給你們搞一個大腦,然后替代你們公司里面最優秀的戰略顧問。”翟學魂明確劃定了G7的邊界,“我們要自底向上,解決這個蝴蝶結最前面的數據收集問題。”
記者注意到,紫寶盒主要用來采集物流實際場景中的數據,通過AI Agent(智能體)實現從“一個AI電話到一張AI表單”,再到“全程自主監督運輸操作”的人機協作。這個看似“退一步”的選擇,實則是對物流產業AI化深水區的洞察與攻堅。翟學魂和他的團隊選擇了一條更“笨”、更重,卻可能更貼近產業本質的道路。
AI將放大企業差異化,未來或現上百家平臺公司
當AI解決了物流運營中的“分析瓶頸”和“溝通瓶頸”這些共性問題后,物流行業的未來會是一幅怎樣的圖景?翟學魂給出了一個頗具啟發性的判斷。
翟學魂預測,“AI不會讓所有公司變得一樣,反而會放大它們之間的差異化。如果你能打,AI就應該幫你更能打。”
在他看來,AI不會讓所有公司變得同質化。恰恰相反,當技術工具拉平了運營效率的基準線后,企業之間真正的競爭將回歸到其核心的“行業知識”(Know-how)和服務能力上。那些對特定場景(如即時零售、農牧、區域大宗)有深刻理解、能設計出更優運營方案(SOP)的公司,將能借助AI這個“放大器”,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與競爭對手拉開更大的差距。
基于此,他對行業格局的演變也做出了新的預測。“未來3至5年,物流行業會涌現上百個成功的平臺公司。”翟學魂篤定地說。他認為,物流的下半場將由像即時零售、農牧、區域大宗等更復雜、更垂直的場景驅動。在這些領域,會出現大量在特定區域或特定行業內部整合貨物、車輛、能源等要素的“小平臺”。它們不追求全國性的規模,但能在自己的生態位里做到極致高效。
值得一提的是,翟學魂曾在2018年預測,物流行業只會出現幾家超大的平臺型公司,如今他坦言自己的看法發生了變化,最主要原因就是大模型技術的出現。
翟學魂認為,AI和大模型的基礎設施正變得日益普及和易得。像G7易流這樣的科技企業,角色就是提供便宜、好用的軟硬件工具和Agent平臺,讓懂行業的從業者能更低門檻構建自己的數字化運營能力。
“未來,平臺公司和運營公司合作會形成一個比原來更豐富,而且更健康的生態。”翟學魂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