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7 11:28:50
近日,工業領域動態頻繁:工信部等多部委啟動2025年度智能制造項目申報及城域“毫秒用算”專項行動,聯合七部門推動服務型制造發展;地方上,上海支持元宇宙建設,北京推動工業旅游;成員單位中,阿里夸克AI眼鏡預售,松應科技獲獎;行業則聚焦AI模型安全及人形機器人Bumi上市;院士及業界探討AI趨勢、具身智能應用等話題。
部委動態
(1)2025年度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揭榜掛帥”項目申報工作啟動
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近日聯合印發通知,部署開展2025年度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揭榜掛帥”項目申報工作。2025年度項目申報將面向原材料、高端裝備、消費品、電子信息等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需求,聚焦智能工廠建設堵點痛點,發掘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深耕細分行業、具有工業基因的專業化供應商,強化智能制造裝備、工業軟件和系統“串珠成鏈”集成創新,增強人工智能技術與場景深度融合,深化國家、行業智能制造標準研制應用,推動形成先進適用、自主可控、可復制推廣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并應用驗證。已揭榜項目驗收工作同時啟動。(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
(2)2025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海南)在海口舉行
10月16日至17日,2025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海南)在海口舉行。海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馮飛出席開幕式并致辭,省委副書記、省長劉小明主持開幕式。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云明出席開幕式并致辭。海南省副省長鄒廣作產業推介。(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辦公廳)
(3)工信部啟動城域“毫秒用算”專項行動
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印發通知,部署開展城域“毫秒用算”專項行動。聚焦算力網絡發展,構建高速大容量、確定低時延、泛在廣覆蓋的城域網絡,在城域內提供毫秒級算力資源網絡通達能力,即面向基礎設施實現算力中心毫秒互連(<1毫秒),面向重點場所實現算力資源毫秒接入(<1毫秒),面向應用終端實現算力應用毫秒可達(網絡時延<10毫秒)。以專項行動為牽引,帶動產業各方聚焦暢通毫秒用算通道,在全國范圍內梯次推進毫秒用算網絡建設,到2027年基本形成全域覆蓋、高效暢通的城域毫秒用算網絡能力體系(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發展司)
(4)工信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深入推動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8年)》
為貫徹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關于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的任務部署,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近日聯合印發《深入推動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8年)》,提出到2028年,打造服務型制造升級版,完成20項標準制定,打造50個領軍品牌,建設100個創新發展高地,服務型制造典型模式廣泛普及、新模式不斷涌現,為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有力支撐。(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
地方行動
(1)上海:最高500萬元,支持元宇宙重大場景建設,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
10月17日,上海黃浦區科學技術委員會研究制定了《黃浦區關于加快推進元宇宙產業集聚發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意見稿》就技術、場景、市場、生態四方面,提出12條措施。在場景應用方面,《意見稿》明確指出,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建設元宇宙示范項目,開放虛實融合場景,支持資金在30萬元到500萬元之間。(來源: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政府)
(2)北京:30億元構建“線上虛擬互動+線下實景游覽”,打造工業旅游元宇宙沉浸式體驗
10月11日,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印發《北京市推動工業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2025—2027年)》。 根據《實施方案》可知,到2027年,力爭實現年工業旅游人數達到2000萬人次、工業旅游收入達到30億元,打造5個展現新質生產力的產業公園。以知名觀光工廠和精品博物館為主體,打造形成10個左右工業旅游熱門點位。 (來源: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成員單位動態
(1)阿里夸克AI眼鏡開啟預售
10月24日零點,阿里巴巴首款自研AI眼鏡——夸克AI眼鏡在夸克智能天貓旗艦店開啟預售,京東、抖音等平臺的官方店鋪也同步開啟一元預約。據了解,該款眼鏡搭載雙旗艦芯片高通AR1和恒玄BES2800處理器,采用雙光機雙目顯示,顯示位置前后上下可調節,用戶無需低頭,需要的信息即可在視野中浮現。(AI應用工作組成員 新聞來源:中國電子報)
(2)【創·在上海】松應科技榮獲國賽新一代信息技術初創組一等獎
在剛剛結束的第十四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新一代信息技術全國賽決賽現場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上海松應科技有限公司憑借中國首個物理AI仿真系統ORCA,一舉奪得初創組一等獎。獲獎的背后,是松應科技三年磨一劍的技術攻堅。其核心產品物理AI仿真系統ORCA,正在徹底改變具身智能從實驗室走向產業的困境,松應科技打造的 “虛擬訓練場”,讓機器人可在數字空間完成上萬次測試,降低成本的同時做到效率的提升。(AI應用工作組成員 新聞來源:創在上海)
(3)2025中國VR50強企業南昌“秀肌肉”
10月19日,2025中國VR50強企業路演暨產融對接活動在江西南昌順利舉行。作為2025世界VR產業大會的重要配套活動,本次活動匯聚了多位中國VR50強代表企業高管及投融資機構代表,以企業路演與產融對接為核心,全面展現中國VR產業發展成果,助力產業鏈協同創新,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工業元宇宙協同發展組織成員 新聞來源:中國電子報 )
行業動態
(1)AI模型守法率提升11%,港科大首次用法案構建安全benchmark
香港科技大學KnowComp實驗室從法律合規視角切入LLM安全研究,提出「安全合規」新范式:Safety Compliance。研究人員將已建立的相關法律框架確立為定義和衡量安全的黃金標準,包括作為歐洲AI與數據安全核心法規的《歐盟人工智能法案》(EU AI Act)和《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為彌合LLM安全與法律合規之間的差距,首先基于法律條文構建LLM安全場景,建造全新的安全合規benchmark,該研究發現現有最先進的LLM在該benchmark上效果不好。為提升LLM的安全合規能力,使用強化學習GRPO方法對Qwen3-8B模型進行微調,構建出能夠有效增強安全合規能力的推理模型:Compliance Reasoner。實驗表明,其在新benchmark測試中表現優異,在EU AI Act和GDPR有關的安全數據案例上分別實現+10.45%和+11.85%的性能提升。(來源:新智元 )
(2)全球首款,高性能人形機器人跑跳進入萬元機時代力
全球首款萬元以內高性能人形機器人——Bumi是第一個真正面向C端的家用人形機器人。可以把Bumi理解成一臺“會走路的編程老師+會跳舞的陪玩搭子”。但售價可能只是過去那些“走兩步”的機器人幾分之一。重點是,Bumi不是靠減功能、砍材質、縮水體驗來“堆”性價比的——能走會跳、能教能學,內容和交互系統都不在話下。這并不是松延動力第一次做機器人了。早在Bumi之前,松延動力就已經推出過多款技術硬核、動作驚人的機器人產品。(來源:量子位)
院士觀點
(1)張亞勤院士:AI五大新趨勢,物理智能快速演進,2035年機器人數量或比人多
AI產業快速發展,正讓諸多行業的迭代呈現加速度趨勢。2025驍龍峰會·中國期間,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院長張亞勤在演講中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是原子、分子和比特的融合,是信息智能、物理智能和生物智能的融合。這將帶來巨大產業機遇。從產業規模看,移動互聯比PC互聯時代至少大10倍;在人工智能時代,整個產業規模將比前一代至少大100倍。AI產業在過去一年來,也呈現五大新趨勢。(來源:元宇宙閱讀實驗室)
(2)陳曉紅院士:推動具身智能在多領域實現標桿應用
當前,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人工智能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包括具身智能在內的未來產業。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學黨委書記陳曉紅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時說,具身智能已成為全球科技競爭合作的焦點。具身智能突破了傳統人工智能在復雜環境理解和多模態交互方面的局限,可有效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并更好地滿足社會民生需求。“我國具身智能正向世界先進水平邁進。當前應從宏觀和技術創新應用層面,讓具身智能在多領域實現標桿應用,推動我國具身智能產業發展。”陳曉紅說。(來源:《瞭望》2025年第20期)
行業洞察
(1)斯坦福大學 Charles Jones:面對AI的生存性風險,我們應如何應對?
人工智能被譽為堪比電力的革命性技術。當 AI 有望帶來經濟高速增長、大幅延長人類壽命等巨大福音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甚至是生存性風險?在“高速增長”與“生存威脅”之間,我們該如何取舍?為了一個更富足、更長久的未來,人類社會究竟能承受多大的滅絕風險?我們又愿意為降低AI 所帶來的風險,付出多大的經濟代價?(來源:羅漢堂觀點)
(2)OpenAI研究副總裁特沃雷克:GPT-5是如何思考的?
AI推理的本質: AI的“推理”可以類比為人類的“思考過程”,是一個探索未知答案的過程。它比直接給出答案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計算,而結果的好壞往往與投入的時間成正比。
思維鏈(Chain of Thought): 這是一種讓語言模型借助人類的語言和概念來展現其思考軌跡的方式。它通過連接一系列文本詞元,模擬人類一步步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處理數學問題時尤其有效。
模型思考時間的權衡: 模型“思考”多久,是在結果質量和用戶滿意度之間權衡的產物。用戶可以調整參數,選擇“高推理”模式(耗時更長,結果更優)或“低推理”模式(耗時更短,響應更快),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用戶體驗的設計問題。(來源:瓜哥AI新知)
技術與應用
(1)HumanSense:探索多模態推理邊界,打造“察言觀色會共情”的全模態交互伙伴
多模態大模型已展現出一定潛力,可以接受視覺、語音等多模態的信息輸入,結合上下文做出反饋。然而,真正融洽的溝通,需要 AI 可以像人類一樣從外貌、聲音乃至表情動作中感知對方的個人特點和情緒狀態,理解深層訴求,進而做出恰當回應。現有工作對這類以人為中心場景的深入研究還較少見,既缺乏細粒度的評估,也限制了相關能力的優化。這導致在許多交互應用中“AI 感”依然常見,AI助手們聽得懂語音卻讀不懂情緒,能回答問題卻不理解用戶的訴求,縱有一身本領卻無法完整表達。為了填補這一空白,螞蟻集團與西安交通大學聯合提出并開源了 HumanSense,包含一個專為“理解與交互”設計的全模態評估基準HumanSenseBenchmark,以及一個支持視聽融合思考的全模態推理模型 HumanSense OmniReasoning(來源:機器之心 )
(2)OmniPart框架,讓3D內容創作像拼搭積木一樣簡單
在3D內容創作領域,如何像玩樂高一樣,自由生成、編輯和組合對象的各個部件,一直是一個核心挑戰。香港大學、VAST、哈爾濱工業大學及浙江大學的研究者們聯手,推出了一個名為OmniPart的全新框架,巧妙地解決了這一難題。該研究已被計算機圖形學頂會SIGGRAPH Asia 2025接收。如今,從游戲、VR到數字孿生,高質量的3D世界構建變得至關重要 。盡管現有的AI模型能夠生成令人驚嘆的3D整體形狀,但它們大多是“一體式”的模型,缺乏內在的部件結構。這種結構上的不透明性,極大地限制了模型在部件編輯、動畫制作、材質分配等關鍵應用中的價值。為了破解這一難題,研究者們提出了OmniPart,一個創新的“部件級別”3D生成框架。它的核心思想是將復雜的生成任務解耦為兩個協同工作的階段:“先規劃,后生成”,在保證部件之間高度獨立(語義解耦)的同時,也確保它們能完美地組合成一個整體。(來源:SIGGRAPH Asia 2025 )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402492790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