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1 08:44:12
10月31日,哈森股份董事、總經理陳芳德在業績會上稱,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增長、虧損收窄主要是由于公司較上年同期增加了精密金屬結構件、工業自動化設備及工裝夾治具業務。為改善經營,公司并購布局消費電子、新能源領域,但新能源、3D打印等新設子公司尚未盈利,且與傳統鞋業暫無協同效應。
每經記者|張韻 每經編輯|黃博文
昔日“真皮鞋王”跨界消費電子領域,增收而尚未增利。
10月31日,哈森股份(603958.SH,股價16.45元,市值36.1億元)董事、總經理陳芳德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增長、虧損收窄主要是由于公司較上年同期增加了精密金屬結構件、工業自動化設備及工裝夾治具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未彌補虧損金額達到實收股本總額三分之一。截至9月30日,公司合并財務報表未分配利潤為虧損7867.34萬元,公司實收股本為2.19億元。
自2016年上市以來,哈森股份歸母凈利潤已連續5年錄得虧損。2024年,公司歸母凈利潤虧損金額為9640.74萬元。
哈森股份表示,2024年度受市場環境以及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公司鞋類業務店鋪數量有所減少、營業收入下降,毛利率下降、毛利減少,同時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增加等,導致公司當年業績出現虧損。
哈森股份定位中高端皮鞋業務,旗下擁有哈森、卡迪娜、哈森男鞋、諾貝達等自有品牌,代理PIKOLIONS等境外品牌,并通過線下百貨商場專柜及線上渠道等銷售皮鞋產品。
2025年上半年,雖然公司對線下店鋪進行優化調整,并通過線上營銷活動改善線下業務部門經營業績,但鞋、包業務的線下收入仍同比減少10.82%。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的鞋類業務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90億元,同比減少13.13%,占公司總營業收入的46.29%。
收入下降的同時,虧損也在持續。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歸母凈利潤虧損1847.44萬元。其中,鞋類業務虧損為主要原因之一。從針對業績虧損的應對舉措來看,哈森股份尚未考慮收縮或剝離該業務。
那么,該業務還有哪些業績增長空間?公司有怎樣的門店調整計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個人投資者身份在業績說明會上進行了提問,哈森股份對此表示,公司在鞋類業務方面,持續通過優化調整鞋類業務門店,提升店鋪經營質量,提升線下渠道盈利能力;通過加強與線上平臺合作,提升線上渠道運營能力,以及通過收購電商業務子公司少數股東股權,增強鞋類業務的整體盈利能力。同時公司積極探索AI(人工智能)消費場景在門店的應用,優化線下消費場景的運營管理,提升用戶消費體驗。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壞賬準備等合計947.17萬元,計提的壞賬損失主要為應收賬款壞賬。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存貨賬面價值為3.87億元,占總資產的21.77%。針對滯銷庫存,公司表示,將加大促銷力度,嚴格考核,限期消化。針對新品,公司表示,將控制首次下單量、單次補單量,來應對存貨跌價風險。
為改善公司經營情況和財務狀況,哈森股份在開拓現有業務的基礎上,自去年以來也在通過并購重組等措施試圖提升盈利水平。
前三季度,哈森股份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3246.03萬元。公司表示,主要系鞋業板塊經營現金流同比改善以及新增精密金屬結構件業務所致。
2024年,哈森股份完成現金收購蘇州郎克斯精密五金有限公司45%股權、江蘇哈森工業智能裝備有限公司55.2%股權,開拓精密金屬結構件及相關設備等業務,初步實現相關產品在消費電子、新能源領域的產業布局。公司自去年11月30日將上述兩家公司納入合并報表范圍。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主要在鹽城大豐、揚州寶應擁有精密金屬制造生產基地,蘇州郎克斯的產品包括手機邊框中框、平板電腦底殼、筆記本電腦外殼、智能手表表殼等,覆蓋手機類、筆電類、穿戴類等消費電子領域,并向新能源領域逐步拓展。
10月22日,哈森股份在互動平臺上稱,目前公司二級控股子公司哈森唯特使用NPA技術(等離子體霧化技術)、TPR技術(鈦粒徑重構技術)生產的鈦合金粉產品已中試成功,該產品可應用于3D打印和MIM(金屬粉末注射成型)行業。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公司從事新能源、3D打印等領域業務的新設子公司尚未實現盈利。那么,上述新增業務與傳統鞋業又該如何協同管理?
對此,哈森股份回應道,目前公司鞋履業務與上述其它領域業務暫不具備協同效應。公司積極轉型過程中,將不斷優化和提升公司在科技領域中的技術儲備及相關戰略卡位。對于精密金屬制造、3D打印等業務,公司將進一步加強業務、客戶、管理方面的協同,加速各業務線的合作與訂單落地,提升公司整體經濟效益。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322973159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