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2-19 23:24:36
私募股權母基金采取組合投資、分散風險策略,通過一次性投資不同私募股權基金,達到了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的效果。而業內人士最近卻流露出煩惱,因為市場母基金正面臨一項全球性難題——募資難。此外,母基金的募資在行業內還存在馬太效應,兩極分化特別嚴重,“頭部”的機構會越做越好,后面的機構突圍的難度逐漸增大。新時期對母基金提出了諸多要求,其中做好募投管退中的“管”和“退”兩項成為了更重要的功課。
每經編輯|張壽林

圖片來源:攝圖網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實習編輯 陳適
私募股權母基金已成為當下基金業的熱點。其特征之一就是組合投資、分散風險,通過一次性投資不同私募股權基金,達到了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的效果,對私募股權投資來說,這再好不過。照此來看,私募股權母基金誕生后,本應一路風生水起,但業內人士最近卻流露出煩惱,市場母基金正面臨一項全球性難題——募資難。
中國母基金聯盟秘書長唐勁草坦言,中國市場化的母基金募資難度非常高。中國市場化的母基金募資難度非常高。他稱,母基金本身由市場化投資,并且母基金管理公司本身也是市場化運作的這類純粹市場化母基金,總規模超過十億元的在中國目前不超過二十家。
唐勁草稱,從早期到VC以及PE并購等,這些基金中的大部分也面臨募資難問題。政府引導基金雖然規模非常大,目前在四萬億左右,但由于對投向等有諸多限制,私募基金拿到政府引導基金的資金不會太多,占比也不會太高。唐勁草判斷,即使是名列前茅的基金管理公司募資都不太容易。
募資難原因國內外迥異
日前,在2017年wise新零售峰會上,業內對市場化母基金發展展開探討。
中國母基金行業發展火爆,目前主要在于政府引導的基金快速崛起,有絕對優勢規模。而市場化母基金規模則相對較小,發展也難言迅速,其募資困難是主要問題之一。
母基金募資難,究竟難在哪兒?市場化母基金投資機構元禾辰坤的董事總經理張涵結合自身體會談到,他所處機構的每支基金管理規模在持續增加,但十多年來募資卻相當不易,“其中種種艱辛一路走來不足為外人道。”
張涵稱,母基金募資難在業界是全球性難題。美元母基金募資難,在于歐美地區投資私募基金的投資者以大型機構為主,其自身專業化水平已相當高,不需要中間再多一層母基金來幫助篩選判斷,這些投資者認為不必多交這一層費用。
而在國內,同樣情形背后的原因卻是另一番景象。張涵看來,國內投資者LP機構化程度偏低,且接觸VC、PE行業時間短,認為“投資就是選GP團隊跟他們聊一聊,自己也能做,甚至最好不是讓我投一個團隊,而是干脆你把項目拿過來我直接投就可以了。”
不僅是募資難,母基金的募資在行業內還存在馬太效應。漢景家族辦公室總裁韓慧麗稱,兩極分化特別嚴重,“頭部”的機構會越做越好,后面的機構突圍的難度會越來越大,可能未來20%的機構將管理80%的資金。
市場分化下應做好管和退
唐勁草近來發現,他所在的母基金聯盟變得很“火”。不少基金機構主動找他或者他的同事,希望能夠通過母基金聯盟平臺募得資金。雖然平臺能夠幫助基金機構尋得資金方,但私募基金的募資也實屬不易。而母基金也面臨同樣問題。因為“母基金或者說LP行業,也是投資行業的大熱門之一,但其實母基金和基金本質上有很多類似的地方,特別是在募投管退這個層面。”唐勁草分析。
從LP的角度看私募基金,鉅派資產事業合伙人趙甜判斷,私募基金也正出現二八分化。這是成熟的市場走到今天必然出現的結果。“我們非常期待看到這個馬太效應,這使得很多不成熟的投資機構被淘汰出局。現在應該是有一萬多家備案的機構,但事實上投資機構數量遠遠不止這個數字。”
趙甜認為,募和投只是“1.0版”LP要做好的事情,做好管和退才是新時代下母基金最重要的功課。在對投資基金流動性的滿足、產業上整合的管理等方面,新時代對母基金均提出了新要求。母基金要能夠對子基金有更多賦能,幫助其在所處領域取得更多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