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2018-12-21 09:42:25
5年前的12月12日,在第十四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上,小米的雷軍和格力的董明珠打了個賭,賭5年后小米的營業收入能否超過格力。眼見今年的“雙12”已過,5年期限已至,就等雙方營收數據一公布,一較高低。看似水火不容,實則殊途同歸。小米與格力在傳統家電制造與互聯網經濟構成的光譜中,雖處于不同位置,但并不像想象中離得那么遠。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日,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人民日報新媒體系列演講《起點》中,再次談及與雷軍的“10億賭約”,對獲勝信心滿滿。
5年前的12月12日,在第十四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上,小米的雷軍和格力的董明珠打了個賭,賭5年后小米的營業收入能否超過格力。眼見今年的“雙12”已過,5年期限已至,就等雙方營收數據一公布,一較高低。
5年里,“10億賭約”之所以能一再挑動大家的興奮點,成為“常吃常新的大瓜”,一方面是因為10億籌碼足夠吸引眼球,但更重要的是,這場賭約被視為以格力為代表的傳統實體經濟,與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經濟之間的對決。大家都好奇:到底是互聯網再次顛覆傳統?還是實體制造業不動如山?
賭約要論輸贏,免不了打些嘴仗。但真輸還是真贏,卻不能只看兩位企業家怎么說,更要看他們怎么做。小米很早就將自己的商業模式概括為鐵人三項:硬件+互聯網+新零售,硬件還是擺在第一位。雷軍要做中國喬布斯,可能比任何人都清楚,如果沒有過硬技術與制造能力作為支撐,小米的物聯網夢想可能也就只是個夢想。再看格力,也不是在吃老本。2015年,格力就上線了針對普通消費者的電商平臺“格力商城”;如今的格力空調,也不只是強調制冷快、售后服務好,還要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打造智慧家電。根據披露,2018年前三季度,小米營收1304.94億元,同比增長64.1%;格力營收1487億元,同比增長34%。這樣驕人的數據,很難說誰是“輸家”。
看似水火不容,實則殊途同歸。小米與格力在傳統家電制造與互聯網經濟構成的光譜中,雖處于不同位置,但并不像想象中離得那么遠。正如董明珠在《起點》中所說,互聯網必須有實體經濟的支撐才能實現真正完美。這話當然是強調實體經濟重要,但這話還有個大前提:互聯網和實體經濟不是非此即彼、互相對立的關系,而是互補關系。只有融合、協作,才能走向完美。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實體經濟是根、是底,這一點不容置疑。比如互聯網最離不開的光纖,其實是一種玻璃。互聯網發展早期,激光傳輸技術有了,但卻缺乏優良介質,直到一家美國玻璃制造企業生產出高純度玻璃,才演變出光纖,推動了互聯網的大發展。再比如被大家看好的無人駕駛、物聯網等場景,要想實現普及,離不開具有更強大數據傳輸能力的5G通訊技術,但5G通訊又離不開能夠建造基站、制造芯片的企業。這也是為什么華為這樣的企業重要的原因。因此可以明確地說,實體經濟就是“1”,互聯網則是“0”,少了“1”,再多的“0”也沒有意義。
但并不是說互聯網經濟不重要,今天,如果不能借互聯網的東風,再優秀的傳統企業怕也插翅難飛。評論君4月參加博鰲亞洲論壇時,曾目睹一位搞人工智能的企業家對臺下眾多制造業企業主疾呼:所謂顛覆式創新,只是創新金字塔尖上的一點,絕大多數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技術不是要顛覆、取代傳統制造業,而是要為制造業企業賦能,幫助企業提高生產效率。當年,淘寶崛起后,很多人認為電商會對傳統產業造成巨大沖擊。這看法只對了一半,零售行業確實“完全洗牌”,然而那些擁有技術、質量上乘的制造業企業反而借此打開銷路,活得更好。在這個意義上,互聯網經濟的真正貢獻,不在于技術層面,而在于通過打破信息不對稱、降低流通成本、優化生產流程、減少決策失誤等方式,顯著提高了實體經濟的資源配置效率,大大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
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互聯網+”。但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經濟的融合,卻不是數學題,而是化學題。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靠炒熱概念圈錢,或是用資本砸流量,必定走不遠,更多關注真實需求、對接實體產業才是王道;對實體經濟來說,不是設計出個APP,套個大數據、物聯網的帽子,就真的實現了“互聯網+”,更關鍵的是培育貨真價實的互聯網思維,關注網絡世界中用戶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方能激發出新的活力。
這兩天,ofo退押金難上了頭條。有朋友說,拋開那些資本運作、押金設置、盈利模式等等復雜的問題,我就想問:ofo真的花心思去造出一輛好騎又好用的自行車了嗎?
這么一問,確實讓人心頭一緊。
這正是:莫看表面輸贏,細察發展玄機。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