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信息網絡安全管理協會 2019-03-15 18:02:11
黑產是什么?黑產是黑色產業的簡稱,廣義上包括販毒、高利貸、私彩、網絡詐騙等行業,狹義上是指非法利用病毒木馬來獲得利益的一個行業,現在提到黑產,大多是指狹義上的黑產。黑產一般有交易鏈,通常在搜索引擎搜索不到、一般人也難以進入的暗網進行大規模交易,也會在私人網站或者交易論壇進行交易。
圖片來源:攝圖網
2018年1月,無錫陸女士遭遇“冒充公檢法”,受騙損失金額25萬余元;廣州蘭阿姨受騙損失金額18萬余元;廣州梅女士受騙損失金額32萬余元。
2018年5月,“隱流者”刷榜病毒感染國內七成應用商店,用戶面臨“流量消耗”、“惡意扣費”等高風險,應用開發者的營銷損失巨大。
2018年11月,萬豪國際旗下喜達屋賓客數據庫遭攻擊,5億人次信息或泄露,本次用戶數據遭竊事件也成為了自雅虎宣布大約30億用戶的信息被竊以來規模最大一次。
黑色產業鏈帶來的威脅從未離開過公眾視野,與此同時,伴隨著移動應用的影響力超過電腦應用的時代大趨勢,2018年,主要互聯網黑產也遷移到移動端。某安全行業廠商發布的《2018上半年互聯網黑產研究報告》中觀測數據表明,移動端黑產規模宏大,惡意推廣日均影響用戶超千萬。以持續多年的暗扣費黑產、惡意移動廣告黑產、手機應用分發黑產、APP推廣刷量黑產為典型,這些移動端的互聯網黑產,給用戶和軟件開發者帶來了巨大經濟損失。
那么應對以上四類典型主流黑產,我們如何做好“預”和“防”呢?
大部分用戶會預先充值一些話費用于支付套餐的消耗,但平時大家也很少再關注預付話費的消耗情況,實際上,這些預存的話費余額還可以用來訂閱各種增值服務。移動黑產正是利用這一點,串通利益共同體一起竊取用戶話費余額從而牟取暴利。通過偽裝成各種打色情擦邊球的游戲、聊天交友等應用誘導用戶下載安裝。此類手機惡意應用每天影響數百萬用戶,按人均消耗幾十元話費估算,日掠奪話費金額數千萬,可謂掘金機器。
因此,用戶應該選擇正規的APP應用商店進行獲取和安裝,在安裝前查看歷史下載人數與軟件評測,同時警惕應用的下載數量和評價情況的造假行為,避免選擇小眾軟件與差評較多的APP應用;切記“天上不會掉餡餅”,遠離互聯網色情傳播和博彩網站的侵害。
當前,中國網民對手機應用中廣告的態度整體較為寬容,國內消費者為應用付費的習慣尚待養成,正規的軟件開發者需要通過廣告流量來獲利經營。然而,某些內置于各類應用中的惡意廣告聯盟,主要通過惡意推送廣告進行流量變現的形式來牟利,平均每天新增廣告病毒變種上百個,影響百萬數量級的巨大用戶群。這些惡意廣告聯盟推送的廣告,在某些時候突然推送出色情擦邊球應用、博彩甚至手機病毒也不足為奇。
因此,廣大用戶應確定APP獲取來源正規,在下載應用后,立刻查看此APP應用的權限管理,若發現沒有關閉網絡流量的開關設置,應當立即選擇卸載;定期檢查APP的流量消耗,若發現消耗流量異常高的APP,則選擇關閉APP的網絡流量或者刪除該APP應用。
在應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軟件推廣的成本也在不斷攀升。一些初創公司較難在軟件推廣階段上投入大量資金,部分廠商便找到了相對便宜的軟件推廣渠道:通過手機應用分發黑產,采用類似病毒的手法在用戶手機上流氓似的強制安裝軟件。據某安全行業廠商的詐騙實驗室監測數據,軟件惡意推廣地下暗流整體規模在千萬級上下,主要影響中低端手機用戶。例如,部分用戶使用的手機系統并非官方版本,經常會發現手機里莫名其妙冒出來一些應用,這就是地下軟件黑產的“杰作”。
所以,我們應該選擇正版的手機操作系統,拒絕或減少刷機行為;如需重裝手機系統,選擇該手機廠商授權的維修點進行重裝,避免小作坊為手機安裝非官網版本的操作系統。
為了將自己開發的手機應用安裝在用戶手機上,軟件開發者會付費尋找推廣渠道獲取推廣服務。其中一部分掌握網絡流量的渠道商們,就此動起歪腦筋:利用種種作弊手段去虛報推廣業績,欺騙軟件開發者。欺騙手段主要是機刷(模擬刷、群控)、眾籌肉刷和木馬技術自動刷量。
APP刷量黑產的防治,主要是針對APP運營者。為了保證公司的推廣費用的支出能夠達到預期效果,如需委托APP推廣服務提供商,選擇合作方之前,應進行此行業的調研,選擇口碑好,信譽高的APP推廣服務提供商,避免APP刷量黑產找到你,給你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不僅推廣達不到預期,而且使產品口碑遭遇“滑鐵盧”。
為打擊互聯網黑色產業鏈,營造更好的APP應用安全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和《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規定,上海市信息網絡安全管理協會APP安全專業委員會呼吁APP運營者及時通過“上海互聯網安全綜合服務網”進行注冊登記,加強網絡安全建設,保護公民信息。
來源: 上海市信息網絡安全管理協會APP安全專委會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