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mei)日經濟新聞 2024-05-23 16:50:47
每經記者(zhe)|宋美璐 畢媛(yuan)媛(yuan) 每經編輯|王(wang)月龍(long) 梁梟
你早(zao)早(zao)訂好演(yan)唱會(hui)(hui)門票,滿(man)心期待演(yan)唱會(hui)(hui)開唱,卻(que)在演(yan)出前幾天突然收(shou)到退票消息,還得扣除票面(mian)價(jia)值(zhi)50%的手續費(fei),而(er)購票平臺給出的理由是:“因系統(tong)檢測到您(nin)在同一(yi)場演(yan)出中有多(duo)平臺購票記錄,違反(fan)‘一(yi)證一(yi)票’原則。”
演(yan)唱(chang)會看不成還要(yao)倒賠錢?對(dui)此,你陷(xian)入了無(wu)法自證的怪圈:“我(wo)要怎么向平臺證明我(wo)沒有(you)重復購票?”
近日,以上情形(xing)發生(sheng)在一些消費者身上。
隨著實名制購票政策全面推行,“一證一票”的原則理應為購票秩序保駕護航。然而,由于(yu)各平臺(tai)信息不互通,以(yi)“重復購(gou)票(piao)”為由的強制(zhi)退票(piao)事件(jian)頻發(fa),部(bu)分消費者陷(xian)入(ru)了“購(gou)票(piao)羅生(sheng)門”中(zhong)??
不僅被強制退(tui)票
還要被(bei)收取上千元手(shou)續(xu)費(fei)
“您訂購的票品退(tui)票退(tui)款申請通過”“退(tui)票手續費1320元”——王林(化名)收到該信息時,距離演唱會只有一周時間了。就(jiu)在兩(liang)天前,購票(piao)平臺(tai)票(piao)星球還通知他配票(piao)成功(gong)。
據王林講述,他于4月24日在票星球購入了三張票價880元的徐佳瑩北京站的演唱會門票。5月14日,因為配票后沒顯示座位,王林詢問線上客服原因。當時得到的答復是“會有專員跟進”。再接到信息就是無法出票,被強制(zhi)退票的(de)消息。“也就是說我花了(le)1000多參與了(le)一次搶票而(er)已?”
對此,票星球客服的回復是:因其在其他平臺重復購同一場次的票,根據“一證一票”的原則無法出票遂對其強制退票,并按主辦方規定收取50%的手續費。王林無奈地表示:“我要怎么證明自己沒有重復購票呢?”
針對此案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詢問票星球原因。對方表示,接主辦方(fang)通知該(gai)用戶存(cun)在(zai)一證(zheng)多單的情況無法出票,并三次聯系用戶未果,為減少其損失,于5月16日(ri)作出強制退票處(chu)理。
對此,王林并不認可,他堅持稱自己沒有重復購票。
記(ji)者發(fa)現(xian),此類“購(gou)票(piao)(piao)羅(luo)生門”現(xian)象(xiang)并非孤立(li)事(shi)件,類似的(de)事(shi)情也(ye)發(fa)生在常住香(xiang)港(gang)的(de)消費者小李身(shen)上(shang)。4月(yue)(yue)初,她在票(piao)(piao)星球上(shang)購(gou)買了(le)兩張5月(yue)(yue)4日張學友(you)廈門演唱會(hui)門票(piao)(piao),同時(shi)預訂(ding)了(le)香(xiang)港(gang)到廈門的(de)車票(piao)(piao)、酒(jiu)店(dian)等。
演出前一周,她在票夾里看到了票務信息,但是沒有具體座位。5月1日詢問后,被告知因(yin)“一證(zheng)多票(piao)”強制(zhi)退票(piao),票(piao)夾里的信息也變(bian)成了“已退票(piao)”。小李也堅稱沒有重復購票,票星球核查后表示是人證信息不符,無法出票。后經與客服溝通,確認人證統一,但仍不予解決。小李不僅沒有看成演唱會,還無故被迫繳納2280元退票手續費。
張學友(you)演唱會現(xian)場視頻截圖
針對以上案例,票星球方面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因接主辦反饋用戶身份信息不符無法錄入,連續7次致電客戶均未果,故按主辦公布的退票規則和手續費率進行退票。”
王林與客服(fu)5月15日16:41的溝(gou)通(tong)記(ji)錄截圖
對于上述消費者遇到的情況,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榮梅、實習律師孔嘉琦(以下簡稱王榮梅律師團隊)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果消(xiao)費者(zhe)確實沒有重復購票(piao),而(er)票(piao)務(wu)平(ping)(ping)臺卻(que)以(yi)此(ci)為由強制(zhi)退票(piao),這是(shi)對消(xiao)費者(zhe)公平(ping)(ping)交易權的(de)侵犯,更是(shi)一種根本的(de)違約行為。違約方(fang)應當賠償(chang)其給被違約方(fang)造成的(de)損失。
王榮梅律師團隊表示,如果真的存在多平臺購票情況,平臺應該提供證據、證明。
“幽靈門票”導致(zhi)的退費問(wen)題存在諸(zhu)多爭議
業界(jie)呼吁(yu)“規范市場(chang)”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票星球,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大麥、貓眼等平臺。黑貓投(tou)訴上檢索(suo)“演唱會強(qiang)制(zhi)退票(piao)”,投(tou)訴多(duo)達3000多(duo)條,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也有不少用戶分享自己被票務平臺臨時無故退票的經歷,被退票的理由也多種多樣。
圖片來(lai)源:黑貓投(tou)訴網頁截圖
消費者小周告訴記者,他曾在貓眼購入兩張周杰倫福州演唱會門票,開票三分鐘后付款,但隨即被平臺退單。前后(hou)(hou)三(san)次(ci)和客服(fu)溝通后(hou)(hou),客服(fu)分別給出了付款慢(man)、平臺(tai)異常、賬號異常三(san)個理由,最終不了了之。
圖片來源:周(zhou)杰倫中文網JayCn微博
消費者海鷗則在大麥平臺購買過楊千嬅惠州演唱會的連坐票,也收到大麥的退票短信。對方稱是海鷗自己申請退票,但海鷗說自己從未有過這樣的操作。更讓她不解的是,大麥在退票(piao)時并未收取任何手續(xu)費,這與平臺上的主(zhu)動退票(piao)政(zheng)策(4月27日(ri)~5月13日(ri)的退票(piao)手續(xu)費為票(piao)價的20%)不符。
圖片來源(yuan):海(hai)鷗提(ti)供
對于重復購票導致的退費問題還存在諸多爭議。接近某平臺方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演唱會分為總票代和票務代理,各票務平臺會在停止售票后統一匯總信息至總票代,統一出票,如果遇到重復購票的通常會選擇保留其中一個平臺的票務,其他平臺強制退票。至于強(qiang)制退票是否收(shou)取手續費(fei)、收(shou)多少,主(zhu)要是依主(zhu)辦方(fang)意(yi)見,具(ju)體細節(jie)會在售前(qian)頁面詳(xiang)情說明。也有演唱會主辦方向記者透露,最終收取的手續費也會歸主辦方。
記者注意到,在不同演唱會的售票詳情頁,相關規定各不相同。以蘇打綠“二十年一刻”巡回演唱會深圳站為例,詳情頁面對重復購票訂單處理規則有詳細敘述:“整單整退。收取門票價格30%手續費。”但更多的演唱會相關規定較為模糊,如“請勿使用同一證件在多家售票平臺購買同場門票,以免給您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部分票務平臺也有相關規定。貓眼的購票須知顯示:“同一用戶訂購超出限購張(zhang)數的訂單屬于(yu)異常訂購行為,對于(yu)異常訂購,貓眼將不(bu)予配(pei)票(piao)并(bing)回退(tui)該訂單下(xia)全部(bu)票(piao)款。”
王(wang)榮梅(mei)律師團(tuan)隊表示,主動退票與被動退票有(you)(you)(you)所不(bu)同,在責任如(ru)何(he)承(cheng)擔沒有(you)(you)(you)約定的情況下,根據《侵害消費者(zhe)權益(yi)行為(wei)處罰辦法(fa)》第十條,應按(an)照有(you)(you)(you)利于消費者(zhe)的計算(suan)方式折(zhe)算(suan)退款(kuan)金額(e)。若(ruo)平臺不(bu)能(neng)證明(ming)自己的損失達到(dao)退票手續(xu)費,適用(yong)主動退票的退票規則,有(you)(you)(you)違(wei)民法(fa)的公平原則。
實名(ming)制以來,主辦(ban)方制定的(de)退票規則日(ri)趨嚴格,有關退票的(de)投訴(su)明顯增(zeng)多。一位票務平臺的(de)知(zhi)情(qing)人(ren)士告訴(su)記者,平臺超七成投訴都是關于退票。
“因為主辦方主要就是靠票房來獲得營收。越臨近開演,退票對上座率、票房影響越大。如果不能成功二次銷售,主辦方就可能虧本。所以主辦方需要嚴格的退票政策來對沖資本投入(虧損)的風險。這就導致熱(re)(re)門歌手(演唱會(hui))的(de)退票(piao)政策會(hui)更(geng)寬松。不熱(re)(re)門的(de),反而退票(piao)門檻和退票(piao)費更(geng)高。”上述知情人士稱。
目前(qian),各類(lei)明星演(yan)唱會的(de)退票(piao)規則存在差(cha)異,“幽(you)靈門票(piao)”更是讓消費者叫苦(ku)不迭。業界呼吁相關部門能夠盡快規范市場(chang)行為,保(bao)護消費者權益(yi),促進演(yan)出行業的(de)健(jian)康發展。
(文中(zhong),王(wang)林、小李(li)、小周、海鷗為化名)
記者|宋美璐 畢(bi)媛媛
編輯|王月龍(long)?梁梟 杜(du)恒峰 杜(du)波
校對|盧祥勇
|每日經(jing)濟新聞 ?nbdnews??原(yuan)創文(wen)章(zhang)|
未經許(xu)可禁(jin)止轉(zhuan)載(zai)、摘編、復(fu)制及(ji)鏡(jing)像(xiang)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she)授權,嚴禁轉載或鏡(jing)像,違者必究(jiu)。
讀者熱(re)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xing):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nin)不(bu)希望作(zuo)(zuo)品出現在本站,可(ke)聯系我們要求(qiu)撤下您(nin)的作(zuo)(zuo)品。
歡迎(ying)關注每日經濟(ji)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