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17 18:34:11
每(mei)經記者|董天意 每(mei)經編輯|孫磊
隨著奧迪集團正式公布其2022財年業績(ji),德國主流汽車品牌(pai)在過去(qu)一年的表現已全部呈至眼前。
3月17日,奧迪集團(以下簡稱奧迪)公布的2022財年業績顯示,其銷售收入為618億歐元,同比增長16.4%;營業利潤為76億歐元,同比增長近40%;經營銷售利潤率為12.2%,高于2021財年的10.4%。
2022年財務表現強勁背后,奧迪集團旗下四大品牌共計交付了約163.86萬輛汽車和6.16萬輛摩托車。受2022年上半年物流和供應鏈方面的挑戰,奧迪品牌全年交付量約161.42萬輛,低于2021財年約168.05萬輛。
出現銷量下滑的品牌不止是奧迪。3月14日,大眾汽車集團(以下簡稱大眾集團)公布的業績數據顯示,2022年,大眾集團全球銷量出現了7%的下滑,車型交付量約為830萬輛,跌至11年來的最低水平。其中,大眾汽車品牌全球共交付460萬輛汽車,同比降低了6.8%。此外(wai),寶馬集團(以下簡稱寶馬)2022年全球銷量也有一定波動,根據官方披露的數據,2022年,寶馬汽車產品總銷量約為239.96萬輛,不如上一財年252.15萬輛的銷量成績。
對于整體交付量下滑的原因,大眾汽車品牌給出的解釋是,在嚴峻經濟形勢和不穩定地緣政治環境影響下,零部件供應緊張,物流運輸也受到一定阻礙,這也是其他德國車企在過去一年面臨的共同難題,但即便如此,上述企業仍在2022年展現出更加出色的盈利(li)能力。
以大眾集團為例。由于高配車型和高端品牌銷量占比提高,單車利潤更高的卡車銷量增長,以及售價高于燃油車的電動汽車銷量也出現了增長,大眾集團2022年銷售收入達到2792億歐元,同比增長11.6%;未計入特殊項目支出的營業利潤為225億歐元,較2021年增長25億歐元;未計入特殊項目支出的營業銷售回報率從8.0%增至8.1%。
具體來看,大眾集團旗下的奧迪、保時捷和大眾汽車品牌均在2022年實現營收、利潤的雙增長,其中,大眾汽車品牌2022年銷售額達到740億歐元,同比增長了8.8%;未計入特殊項目支出的營業利潤增至26億歐元,同比增長18.2%。作為業內“最會賺錢的車企”,保時捷2022年的營業收入約為376億歐元,同比增長13.6%;營業利潤約為68億歐元,同比增長27.4%。
同樣實現營收、利潤雙增長的還有梅賽德斯-奔馳(以下簡稱奔馳)和寶馬。作為戴姆勒卡車業務拆分后的首個完整財年,奔馳發布的2022財年業績顯示,其全年營業額為1500億歐元,同比增長12%;息稅前利潤大幅增長28%至205億歐元。具體來看,奔馳乘用車板塊調整后銷售利潤率達14.6%,較2021年增長1.5個百分點;輕型商務車板塊調整后銷售利潤率為11.2%,同比增長2.9%。
“我們對梅賽德斯-奔馳進行了重新規劃,成為了一家盈利能力更強的企業,這也得益于專注于打造令人向往的座駕、嚴格的盈利及成本管理。宏觀經濟及全球局勢誠然無法掌控,但2022財年很好地證明了我們正在朝正確的方向穩步邁進。”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首席執行官康林松(Ola Källenius)表示。
而寶馬集團2022年全年的總營收超1426億歐元,同比增長28.2%;汽車產品總銷量約為239.96萬輛,其中純電動車型銷量約為21.58萬輛,同比增長107.7%;稅前利潤(EBT)約為235.09億歐元,較2021年增長46.4%;集團凈利潤約為185.82億歐元,同比增長49.1%。
“寶(bao)馬(ma)集(ji)團(tuan)在進行有史以來最大(da)轉型的同時(shi)保(bao)持了(le)盈(ying)利能(neng)力。我們的產(chan)品,特別是電動車(che)型和大(da)型豪(hao)華(hua)車(che),使這一切成為可能(neng)。良好的現金(jin)流(liu)很好地支持了(le)我們的研發和創新。寶(bao)馬(ma)集(ji)團(tuan)將一如(ru)既往地向著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篤定前行。”寶(bao)馬(ma)集(ji)團(tuan)負責財務(wu)的董事彼得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被譽為“汽車教父”的德國汽車經濟專家費迪南德·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曾公開表示(shi):“隨著(zhu)(中國(guo)市(shi)場)競爭(zheng)顯著(zhu)增加,德(de)國(guo)人的產(chan)品在(zai)(zai)一定程度上失(shi)去了光澤”。杜登霍(huo)夫認(ren)為,在(zai)(zai)電動汽車市(shi)場,德(de)國(guo)汽車制造商只處(chu)于(yu)行業中間位置。中國(guo)市(shi)場的電動汽車多(duo)由特斯拉或比亞(ya)迪、蔚來等中國(guo)制造商生產(chan)。
但從業(ye)績數據上(shang)看(kan),上(shang)述德(de)國(guo)車(che)企在實現(xian)亮(liang)眼利潤表現(xian)的(de)同(tong)時(shi),其電動化(hua)轉型腳步并不(bu)緩慢。相反,純(chun)電動汽車(che)銷量已成為業(ye)績亮(liang)點之一。
數據顯示,2022年,大眾汽車品牌在全球的純電動汽車銷量約33萬輛,同比增長23.6%;奧迪集團累計銷量約11.82萬輛,同比增長44%;奔馳乘用車中的純電車型銷量約14.9萬輛(含smart),同比增長67%;寶馬集團在全球市場共交付超過21.58萬輛純電動車,同比增長超過一倍,占集團全球總銷量的9%。
而杜登霍夫提到的蔚來,其2022年累計交付約12.25萬輛汽車,實現全年營收為492.7億元,凈虧損約144.37億元。這意味著,僅通過交付量和虧損額計算,蔚來在2022年每賣一輛車就對應虧損11.8萬元。
事實上,“賣的多,虧得多”的不僅是蔚來。據財報數據,理想汽車2022年凈虧損20.3億元,虧損額較2021年的3.22億元增幅超過5倍;2022年經營虧損達到36.5億元,同比增加近2.6倍。盡管理想汽車2022年汽車總交付量達到13.32萬輛,但按照經營虧損計算,其平均每賣一輛車虧損達到2.74萬(wan)元。此外,小鵬汽(qi)(qi)車(che)、哪吒汽(qi)(qi)車(che)、零跑(pao)、賽力斯(si)等(deng)銷(xiao)量榜單上常見的新能源車(che)企(qi),也均處于大(da)規模(mo)的持續虧損中。
有觀點認為,隨著上游原材料價格的下降、制造的規模化,以及產業創新的推進,長期來看,新能源汽車價格的持續下降是一個大趨勢,這將使部分車企的盈利能力面臨更嚴峻的考驗。另一方面,隨著奔馳、寶馬、大眾集團等巨頭持續加碼電動化,新能源車降價潮背后,是行業競爭的加劇及隨之而來的市場“洗牌期”。
日前,大眾汽車集團宣布,未來5年將斥資1800億歐元,其中約68%的資金將投入與數字化、電動化相關的未來領域。而在上一個五年計劃中,這一比例是56%。
大眾汽車集團首席財務官Arno Antlitz表示:“預計從2025年起,電動汽車在總交付量中的占比將達到20%,我(wo)們在這一領(ling)域(yu)的投資(zi)占比超(chao)過(guo)了三分之二。另(ling)一方(fang)面,我(wo)們還(huan)需要保持(chi)內燃機(ji)的競爭力,這是(shi)雙重職責。”
此外,大眾汽車集團方面還表示,2023年將推出幾款重要的新車型,包括新的ID.3、ID.7、奧迪Q8 e-tron等。隨著這些新車型的推出,大眾汽車集團的目標是,在2023財年實現純電車型的交付量占比達到10%左右。
奔馳方面表示,為進一步擴大零排放車型的生產規模,其已對乘用車和輕型商務車生產網絡進行了重新規劃,并與相關供應商達成了新采購協議。目前,奔馳的純電車型陣營目前已涵蓋9款乘用車和4款輕型商務車。而在中國市場,至2023年底,奔馳在中國的新能源產品矩陣預計將達17款,涵蓋從EQA到旗艦車型EQS的各個細分市場。
寶馬也將純電動車型視為其未來銷量的主要增長點之一。寶馬方面表示,預計三年內(截至2026年),純電動車型年銷量將占到寶馬全球銷量的三分之一。到2030年之前,寶馬全球年度銷量的50%以上將是純電動車型;屆時,寶馬累計交付的純電動車數量有望超過1000萬輛。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財報年會上,寶馬集團還首次披露了其新世代車型的產品規劃。據悉,新世代車型將基于完全為純電動車設計的架構和全新的設計語言。在電池和電驅技術方面,新世代車型將采用寶馬集團的第六代eDrive電力驅動系統和新一代鋰離子電芯,在總體成本降低50%的同時,實現能量密度提升超過20%、續航里程提升30%、充電速度提升至多30%。
“強大的產品陣列以及較強的業務運營管(guan)理,使寶馬集團(tuan)能夠完成現階段(duan)的目標。同時(shi)(shi),我們(men)也專注(zhu)于(yu)未來發展,通過(guo)新世代車型開(kai)啟電(dian)動出行的新時(shi)(shi)代。”寶馬集團(tuan)董事長(chang)齊普策表示。
封面(mian)圖片來源:企業(ye)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wei)經(jing)《每日經(jing)濟新(xin)聞》報社授權,嚴禁轉(zhuan)載(zai)或鏡像(xiang),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bie)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qu)稿酬。如(ru)您(nin)不希望(wang)作(zuo)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nin)的作(zuo)品。
歡迎(ying)關注每(mei)日經濟(ji)新聞(wen)APP